再复豆批 境之住忘、破空、因果与心择、诸行修行

1) 最近,多年前读过的章句或自己的诗词,会突然从脑子里冒出来。这是什么缘故?过目不忘的本领,是否得自于性灵的湛然空廓?

性灵转定而成熟后,累劫诸生皆可渐得浮现,更何况于多年前读过之章句。

2) 经文主张证境,然不可恋境,不住境之结果,必认居左/居右/左右不居皆等同无差,如此,我等“顽空“之辟支边走,或闲杂人等之倾情入世,与师兄的觉性自定,又有何分别?

行无差别,行时心内有明与无明之差别,有着相与不着相之差别,有应机与不应机之差别,有所作有得业与不得业之差别。觉性自定乃为有境,一粗浅境界而己,要入空境才渐得自在。既入空境,何有左、右、不左不右?既无左、右、不左不右之分别,何有此等境界可住?住境与不住境皆是自然而然之事,非为后天思维之力。且境界未到地,必有住境之阶段,住境成熟后,则自然而然突破而弃境,又定更深之境界中,一直到无境可住无境可破,方为究竟处。尔之所言皆不过是言语游戏,譬如尔论治国,曰:治国无他,以诸民腹满心悦而己。此言差乎?未差也。然天下人皆知此言不说亦罢,否则,天下人皆有作首相之才。又如尔之作画,尔既行空无碍,又因何画中连西洋镜物与青衣亦不得共存?现实界中,汝穿青衣而托西洋之物,二者必有其一当一时消散于无踪乎?故虽可终日妄论作画之最高境当如何如何,然真提笔则无从下手,因真境界之未到而羽翼之未丰也。修道之证亦如是,当今天下能谈空者多如过江之鲫,而真得证者龟毛兔角,非异象而不可得。

3) 师兄指认得道者与普通人的差别,只在于是否明心见“性“,然万事自有其因果,一分钟早晚皆飘渺无着,你/我/他人的未来,难道可以随心拣择,超然自度?

譬如上山与下海,起心上山者,自到山顶,起心下海者,自潜海底,说是随心拣择,超然自度,皆可皆不可,皆不过是有其因必有其果。所谓飘渺无着者,皆不过是尔假执所有,若真是飘渺无着,尔又何来记忆?尔当此刻不记前刻事,更何况于多年前所读之章句。倘若真到了飘渺无着,汝以何说因果?前后一分钟各不相干,因果如何传递?若因果乃是传递所成,又怎会“一分钟早晚皆飘渺无着”,早己转着于其后一分钟。汝行三里地,至二里地时回望一里之所,曰“ 一里所未曾有也”,汝自信乎?因果非汝欲说有时便有,非汝欲说无时便无,正如汝所生之社会。起心成画坛一祖,上下求索,孜孜不卷,契而不舍,纵使今生未成,必有一生功力圆满而成就。起心作人类领袖,亦如是。起心作魔界天王,亦如是。起心作佛,亦如是。此皆是随心所择,亦皆是因果之所成。随心所择与因果有区别乎,只不过一事之二相。世间法与出世法有区别乎?从无区别,仙佛以方便故作二名相,而庸人自着之。

4) 宏观上管自无垢无净,然身处地铁之类 – 集人间臭秽于一处的车厢,秘室少宣,臭气难耐,有无简易的闭气法门?或者,师兄上班时,是否在使用更清洁的,诸如遁地法之类的
代步工具?怎么习学?糊涂指天鸣誓,决不用于歪门邪路,符水,咒语都好,可否教教我?

心净则一切皆净,非为臭秽外另有一净。尔之所谓无垢无净,只不过意念中之四文字,实无所得。若得真空性,且住空成熟,诸根可自闭、互用、与他物根通用。鼻可无嗅或嗅而无觉或嗅觉变化,譬如一时以通蝇蚊之鼻,则臭而非臭。亦可潜行、分身。然此等境界要住空久久,成熟坚固方可出现,吾亦未达,吾亦不过初证空境,还未善入、久住、成熟、坚固。符水、咒语吾不曾有所学,无以为教。

5) 师兄既得了毕业证书,必有他心通用,是不是可以对外语无师自通,无须刻意修习?

他心通之境界吾早有之,否则亦不会见尔画便知尔画之作法。然每一神通皆有无穷之层次,层次不同,自然法力亦有大差别,是以故,毕业证书亦有多本,小、初、高、大皆不相同。外语吾未得关注,亦未与外番人有所交往,然即便如此,若与其人之当面,即便言语不通,大概心意,吾自信当能知之。除却外语,吾对于艺术类之感悟、对文言之写作,皆无有刻意修习,乃一层一层境界自跃而成,故汝若论画作之具体术语,吾将一无所知。吾乃理科出身,除高初中略有接触及其后某一段时间有过接触外,未曾精习过文言及诗词。

补充一点:和尚说尔未曾修习,乃得“修”见障而己,以为归皈、读经、念佛、打坐方是修行。尔之自闭即是修习,因自闭故,外断诸缘,又因常思维故,凝神于内,久而久之,觉性便成。世间之诸业,凡能聚意凝神者,其工人皆在修习之中。而此中又以艺术类业为最,因艺术类者皆当入某境界,故皆凝神静气以深,且又当觉境而修境之枝蔓,而修枝蔓者,便是觉性。简而言之,艺术类业皆是以意建境,以觉修境,故常住以觉觉念之中,久久觉性便自然成熟。觉性成熟,智慧便开,故人显聪慧,理超凡人。凡大成者,皆能通于禅。

2010/05/16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