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出路
在中国兴起取消中医之风时,外国却有人把中医变换名称而申遗,此情此景,是相当地可笑而且值得悲哀的。然可笑与悲哀之余,国人不得不思考中医是如何地败落到这般田地的。在我看来,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外因,中医本身精髓的丢失才应该是败落的主要原因。当然,丢失的原因与中华文明精髓丢失的原因相同,也不免要牵涉到外因,但历史已经成为历史,可以反思,却无法改变。现在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目前的状况下重新给我们的文明以新的出路。那么中医的出路是什么?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只有正本清源,才能重获精髓,才能产生神奇的疗效,才能重新获得过去的地位与尊重。另一方面要做的是迎合新的社会时期,实行符合中医特点的产业化,这个产业化绝不是简单地西医化的产业化。针对中医被西化式的产业化后所造成的衰落,有一些人提出中医重新走师傅带徒弟的老路,这在小范围内是可以实行的。但如果中医想成为现代社会里的一大产业,甚至是世界性的大产业,这种想法则是驼鸟的想法,是对中医失败的一种承认,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正本清源
中医之本在于《黄帝内经》,后人只研经中文字,而不究经因何而得,所以失源败落。黄帝之人体知识不完全由人教授而得,许多是其自修而得。不但黄帝如此,经中诸人,均是修炼者。所以修练之径方是《内经》之所能著成之因。黄帝后,凡名医者,有谁不是修炼高手?故中医之源在修练。八经十二脉也好,五运五气也罢,诸知识均来自于修炼。医术的传授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所需人体知识;二、所需药理知识;三、所需病理知识;四、对前面三部分的实习。这四个部分,实习是最重要的。在西医,第一部分人体知识的实习可以通过观看人体标本、解剖死人及通过透视类仪器而得;第二部分药理知识的实习可以通过化学仪器的分析而得;第三部分病理知识的实习可以通过显微仪器及基于他类动物的医学实验而得。所以,对于西医,因为所研究的东西都可以外在化、物质化,实习是很容易的,因此传授的过程自然可以采取一般学科的教学模式。但是中医呢?第一部分人体知识是经络、五行之气等等活体才有的东西,是不可能通过研究死人与外物得到的,更不要说如何察知五运五气运行规则、阴阳寒热燥湿虚实之类的病理知识了。而药理,中医所需的是其药气,在没研究明白药气与药物结构之间的关系前,这个药气也是根本无法从仪器中得到的。这药气在过去,只有医者自己去尝。尝什么?药味、药性、药气、入何经入何脉、药性的轻重等等无法用仪器量化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用西医的模式实习的,而目前中国的中医院校却统统用西医的模式教授中医,岂有不丧本失源地衰落?所以学中医必须修练,至少要修到经脉全通才有资格称为中医。经脉全通则自然而然地便是对人体知识与病理知识的实习,总得说来有以下几个好处:
1、 经脉全通,才能认识到三焦这个虚器官的重要性,认识到诸经之间的流通、诸经之间的穴位联系、诸穴对于脏腑的影响、诸脏腑内部的经络的运行规律。这对于针、灸一脉的作用自然是无比巨大的。加上对自身气机在天地与外邪的影响下失衡与平衡之间转换的感觉,自然对五气相克、阴阳、寒热、燥湿、虚实等等病理概念有一个既感性又在感觉中量化的把握。这样,便使中医理论中的诸种概念实在化,医者也便不再是纸上谈兵,这对于医学诊断及开方时的药量轻重、药性互补是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且只要经脉全通,则无时不处于对中医知识的实习之中,这不是实习的实习,将使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对中医知识的体验与认知不断地深入,自然的医术便也不断的提高。
2、 经脉全通,自然可以尝出药性来。一个医疗过程由诊断与治疗组成,诊断得最好最对,但如果在用药上不到位,则不但疗效不一定显著,且有可能治成其他的病来。而要想药方药量的准确就必须对药性有实质的把握。这在目前,只有靠医者口尝。曾有一个年青的世传中医在一个群里认为中医无效,理由是他开的药方确实无效。有人问他对药性掌握如何?言其约4岁就开始尝药,我插话说:”你经络未通,尝什么药啊,不如多吃几粒糖划算。”。虽是玩笑话,但理本如此。尝药不是吃饭品茶,药味对于中医来讲很次要,如果经脉未通,尝一下药味也叫尝药的话,那对于中医来讲,大家天天吃饭就等于天天尝药。所以尝药的前提是经络通畅,那尝时自然可以体会到药性走何经何脉、轻重如何等等。如果能如此的对药性有过体证,那开方岂能不神妙?更何况,人心不古,现在假药次药横行,同一种药的药性我想很可能也是千差万别的吧,不亲自去尝,照搬药方怎么可能有神效?
3、 经脉全通,对于诊断的快速性也有极大的帮助。人之间的气场是可以互相感应的。一个经脉全通的医生,只要病人来到他面前,就能感应出他病在何处、寒热虚实如何,这对于最后的确诊自然非常有帮助。这种对应是很简单的,热症的感觉是热,炎症的感觉是灼严重则灼痛(中毒亦如此),寒症是冷,湿症是凉,实症是堵,虚症是羸,当然还有其他各种感觉,但都是可以对应的。即使不说这种感应,便是传统的“望、闻、问、切”中的“切”,如果经脉全通,切时自然可以分别细微且手指必有感觉。就是“望”,也必是对各种色泽的形成有自身的体证才能快速及准确地诊断。譬如,火旺的年青人脸部爱长白脓点,长在鼻翼部,则是肺热,在嘴角则为胃热,在嘴下,则为肾热。如果自已有过这种体验,自然可以一目了然。
因此,一个经脉全通的医者,因为对人体机理、药理、医理的实质性把握,做到诊断快速、药方正确、剂量准确便不难达到,又何愁疗效之不显著?
二、正确产业化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万古皆然。所以中医欲在现代社会宏扬与发展,也必然得走产业化之道路,这是历史的要求。中医的产业化是早就开始的了,产业化的思路是好的,但采取西医化的方式产业化,则是无视中医自身特点,脱离中医自身规律的,是愚蠢的做法。现在的中医必须对产业化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整,使其符合中医的特点而不是迎合西方的标准。产业化的过程无非是三大环节,一是教学体制,二是医疗体制,三是药物生产体制。
1、 教学体制
在正本清源中已经阐述了修炼是中医产生之源,西医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于中医的,教学的西化模式是中医衰落的原因。在教学模式上,中医必须把修炼、尝药、诊断作为必修的课程,且应该制定各项的考核规则,过关者,则定为中医医生,未过关者,只能成为中医护士。中医护士应该明文规定没有诊断、开方、治疗的资格。在修炼上,可以参考藏区佛学院的考核模式。藏区佛学院除佛理教学外,有实修教学,考核机制中的一项就是关于拙火定的考核,具体内容为:学子必须在大雪的室外打坐,把落在身上的雪融化且把所处的位置的一定方圆的面积内的积雪全部融化方算过关,否则是不允许得到毕业证书的,无论此学生佛学理论如何高超。中医也应该制定修练课程,且依据所定之修练课程中一些可以外化考察的因素制定考核标准。尝药的考核,可以随机提供一些中药,分常见不常见,且必有一种是学生从未尝过的,另加一些熬好的多种药物混合的药汤,让考生遍尝并写出结果。以此作为第二项毕业条件。综合诊断的考核应该随机从医院提取一定数量的病人到考场,让学生依步骤做实际的诊断并开出药方及剂量,以其诊断过程及诊断结果的正确程度计分,作为第三项毕业条件。第四项为各种理论知识的书面问答卷,这是最简单的,依目前的模式即可。当然,还应该依专业的不同,有专项的考核,如针灸专业就必须有针灸方面的诊断与操作考核。另:关于师傅带徒弟的这个环节可以设计在研究生以后的阶段。
2、 医疗体制
只要教学体制的正确,继承教学体制出锻炼出来的模式操作即可,没有太大的可言之处。
3、 药物生产体制
目前药物生产越来越西化,居然产生了中药有毒这种妄论,这都是对中医的理论没有理解的原因。中医认为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毒,也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药,药与毒只是用得得当与否。中医是依据各个人体的五行之气的强弱,辩证的开出药方,是极注意避免太过与不及的。而目前西化的中医研究,不去研究中医各药之间的生克的本质,只提取可能的最有效的成份而成药。目前药物生产体制可以从对已知的一些有效成份的提取获得经济效益,但把生产中成药作为中医的发展前途,则是舍本逐未的,终将害了整个中医。中药之间的关联性,并不一定在药物主要成份这里,且即使在药物主要成份这里,但中医为了达到平衡而加入的其他成份也是目前一些中成药是没有的。更何况人体之气的强弱与平衡程度千差万别,怎么可能有适合所有人的药方呢?这样的药方是不可能产生很好疗效的,只是蒙人赚钱而已。对中药成份的研究是应该的,但研究的方向应该是药气与成份之间的关系,以便将来直接提取药气的成份。当然,这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就是同样的一株中药,早一个月采与晚一个月采,生长在坡上与坡下均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这种研究实在需要很大的精力与时间,才有可能理清一些药气与成份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关联关系。即使研究清楚了,中药生产体系也应该只生产各种药物的主要成份的单品种药粒或液剂,以便医生配方。另外,药物生产方面应该研究药气的好坏与药物生长环境各环节的关系,以便能培养出高效的药物。
中医的发展
以上出路部分所述仅是目前中医的权宜之计,因为修炼这一环节具有不稳定性,对人的根器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要经脉全通,可能并不是想学的人都能办到。在这个越来越浮燥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修炼了。所以长远来看,此举并不足以拯救中医,中医应该向更物质化,更量化的模式发展。只有更物质化更量化,才能把中医学习的门槛降低,也更便于产业化。所以中医还必须加大两方面的研究。
一、 经络与气机的仪器测量化
早在80年代,苏联科学家就可以用仪器测出人体的气场及人身上的光点,即中医的经络与穴位。然而中国学术界与中医界只热衷于西化而没有人认识到这一信息对于中医的巨大意义。其实这个信息标志着中医的经络与气机原理将可以通过仪器量化,中医将可以象西医一样,直接依据仪器所获得的经络气场与穴位点光度的强弱与色彩变化诊断人体功能性疾病。也就是说,中医诊断将象西医CT一样简单,且这种诊断方法不依医生个人的修为高低而有太大区别。而这更大的意义是标志着人类有可能不必通过药物就可以调整与治疗大多数疾病。依据中医的针灸理论我们知道只要对一些穴位点进行刺激,那么某些脏腑的功能将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设想,在仪器的帮助下,采用针灸的方法,得出对各个穴位的针灸刺激人体气场及脏腑气场的变化的各种数据,那么将来的治疗就只需一根银针。且最后还可以依据此原理制造出一些特殊的能产生特殊气场的治疗工具,只要人体没有病变到器质性之时,均可以利用气场的调整而使人保持健康状态。如果建立全社会的定期的例检制度,将有可能消灭人类的亚健康状态,把人类的大多数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必然是人类医学上的一场大革命,一场飞跃。依据中医层次上高于西医的理论,借助于仪器,中医取代西医成为医学的主角也便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中国应该依据苏联科学家的路子,大力地研究观测人体气场(包括体外气场与脏腑内气场)的仪器,以使中医成为造福全人类的福音,也使人类无药物治疗的时代早日到来,此功德之大,可谓无量。即使不说功德,就利益而言,这是一个空白的市场,由此而产生的无药物美容、无药物瘦身等等的经济效益也必将是异常可观的,投资研究这一项目的人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并且,不仅如此,此项目的成功,还必将对人类灵与肉的关系有一个飞跃性的认识。
二、人造中药的研究
中医由于对药材的依赖性,便产生了药材灭中医便灭的窘境,而随着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大肆破坏,许多中药将可能灭绝,所以对人造中药的研究是必须的,只有完成人造中药的研究才可能使中医从对药材的依赖中摆脱出来,而可以千秋万代传承。我们知道,在与灵无关的领域,事物的功能是与结构相依存的。同样,药气也不会脱离药物结构而产生。所以,中药学应该利用各种仪器,依据中医自己的理论,研究明白药气的功能产生于药物的某一主要成份,还是某一特殊成份,还是各种成份的组合,研究明白各种成份的变化对药气的影响,并做到能依据研究所得出的数据,利用一些简单的化工原料组合出高效的人造中药。造出高效的人造中药的作用不但将使中草药的种植不再依赖于天时地利,也将使中医的药方有更加规范与标准的剂量规则,以便于更好地产业化。且人造草药的成功,必将降低许多名贵难得的中药的成本,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也将大有裨益。如果任何的中药成份都可以用工厂依据化学反应生产,那么中医产业的千秋万代也自然毫无疑问。或许有人会问,中药的精华应该是中草药所吸取的日月精华,但这个问题得研究明白人工种植的草药与野生的草药疗效的区别产生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我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野生的草药因为环境的影响,产出的有效成份多于人工种植的草药所至。如果真如此,那么即使一棵人工种植的草药只含有野生的草药的一半的有效成份,提取出来后,两个份量的人工种植草药的含量自然便与一份野生的草药的有效成份相等。如果人工种植的草药与野生的草药的有效成份的结构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则应该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有机化学的反应使人工种植的草药的有效成份的结构改变为野生草药有效成份的结构,这也照样可以解决野生药材越来越稀缺的难题。更何况还有可能直接利用一些简单的化工原料合成出野生草药的有效成份的物质结构。
以上两个项目完成任何一个,均将会使中医产生质的飞跃,中医自然而然地不立而立。我非中医界人,谨作此文以供中医界之有志者参考。
附:目前中医产业化的另一支力量
目前中医产业化的另一支可用力量是易学。医易同理许多人都知道,但目前能把医易结合的人大约是少数之又少数。而其实易学可以给中医提供诊断的方向的。具体有两种,一种是各种临时性起卦方式,但这一方式过于随意,非高手无法借用,故可以排除。另一种易学则是命盘式的易术,最流行的是四柱预测,俗称算八字。中国政府可以在全国档案里加入命理排盘,并向所有的公众公开,而病历也归为公开之例,这样依据同一命式病理相同这一简单原理,医生可以调用全国档案,依据与病人命式相同的其他人的病历迅速的找到此病人的诊断方向,这一制度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将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只是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与社会认识下,这一方式被人接受的可能性较小,所以以附录附之。当然,如果中医发展到我说的后期的两个层次时,则这种参考便不是很必要了。
201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