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经的经名叫伏淫,其实是讲求财的。淫即欲、贪,实指就是财物。所以用现在的叫法,应该叫求财经。用“伏淫”呢,有一个好处,就是说明价值取向,即对于财物的贪着之心是应该去掉的。这个经的翻译有一定的问题,前面几段,还是用“淫”字代财,而后面则直接用“财”,如果不通篇看,会以为前面的淫另有其意,或是淫欲之淫。还有翻译中因为部分语句没译全(或流传时脱漏),使整个文章条理上不连贯。
这个经讲的是有一个叫阿那邠祁的居士问释迦:“啊,世尊,人世间对待欲求(即求财)都有哪些状况?”
释迦答道:“有十种。第一种:非法求财且妨害了他人,也苦了自己,得财后也不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也不用来照顾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也不施舍供养修行人,不做一点善事求得福报以投生天上。第二种:非法求财且妨害了他人,也苦了自己,但得财后能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仆,但不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而投生善处。第三种:非法求财且妨害了他人,也苦了自己,但得财后能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也能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而投生善处。第四种:如法求财但妨害了他人,也苦了自己,得财后却不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也不用来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也不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投生善处。第五种:如法求财但妨害了他人,也苦了自己,得财后能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但不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投生善处。第六种:如法求财但妨害了他人,也苦了自己,得财后能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也能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投生善处。第七种:如法求财,既不妨害他人,也不苦了自己,得财后却不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不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也不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投生善处。第八种:如法求财,即不妨害他人,也不苦了自己,得财后能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但不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投生善处。第九种:如法求财,既不妨害他人,也不苦了自己,得财后能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也能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也能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投生善处。但是却深陷到钱眼里,不知道祸福变迁的道理,不知当舍时则舍,而成了守财奴。第十种:如法求财,既不妨害他人,也不苦了自己,得财后能用来搞好自己的生活,也能照顾好父母妻儿佣人奴婢,也能施舍供养修行人以求得福报投生善处。并且能不被财所迷,也不以财多为乐,能知祸福相依的道理,该舍时能舍。第一种是最差的,第二种比第一种要稍好那么一点点(小胜小胜)。最后一种是最好的。就象牛乳做成酪,酪做成醍醐,醍醐做成酥,酥做成酪酥。而第十种就象酪酥一样,是最好最好的了。”
然后释迦又说了一个偈把这个意思再强调了一遍,阿那邠祁听了后很高兴。
2011/11/18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