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藏经》T01N0052《大生义经》(重要)

这个经说佛向阿难讲十二因缘,讲得比较详细,整经都非常有条理性。先讲十二因缘:老死缘生、生缘有、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解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十二因缘到底是讲什么呢?就是讲人生在世,有老病死、与不喜欢的人相遇、与喜欢的人分离、有喜爱的人或物却求不到等等等等烦恼痛苦,这一切产生的基础就是人有生命,人如果生都不生出来,当然这一切就不会发生。那人为什么会投胎来到这个世界呢,就是因为前世对拥有的事物有着贪恋的记忆,希望继续去拥有或体验,有为情有为物有为志趣有为报仇等等等等各不相同。那前世为什么会有拥有的记忆呢,是因为曾经求取过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去求取这些东西呢?那是因为喜欢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喜欢这些东西呢?那是因为这些东西给人带来的愉悦的感受(当然愉悦是比较出来的,前面说所的拥有、贪恋等等在产生的同时都会有相反的感受产生,后面就不一一说明了)。这种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呢?那是因为人接触到这些东西所以就产生了相应的感觉。人是通过什么才能感触这些东西呢?那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感受到的。那这六根是怎么形成的呢?那是因为长久世以来重复轮回把这个世界的物质与名相当成真实的存在所形成的。那人为什么会有这些物质与名相的认知呢,在当前一世来讲,投胎的是阿耶赖识,也就是俗称灵魂。这个识的记忆,与业力因缘,使人产生了整个躯体(当然投什么类就与某类因缘作用而产生某一类的形体),这个识在形成整个躯体的同时在娘胎里继续有新的感受,产生了这新的一世的深层潜意识,对这个世界的物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意识。出生后小孩子又靠这个识通过六根与外界及内在的触觉感受的好坏,从而产生了第一层后天意识,然后又通过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被注入社会的规则理念,从而形成了一般人的观念。而从根本上来讲,从人的最初意识产生的源头来讲,那么促使六根形成的那个第一识,就是性体所产生的第一妄念,也就是我执产生的那一刹那。所以一切的基础就是因为第一妄念所产生的“我”这个概念。在论述这个十二因缘之时,在爱这一个环节,释迦又详说了爱这个分支引发的链接。因为人有所喜爱,就有所希求,喜欢得到它拥有它,在这个有所得的过程中,因为心外驰,就被物所迷,得到后还想得到更多,以至无所厌足,从而贪念变得极重,越来越自我中心,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追求,心就基本完全迷失,没有了是非好坏善恶,开始不择手段,说谎欺骗争吵,直至最后拿起武器,以命相搏。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堕落而造出种种恶业的。在说完十二因缘之后,释迦直接从十二因缘的起点——“我执”入手,说明一切名色本无分别,都是因为与识相互重复交感而产生了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因为有感受,所以就有物我的分别,也就显出了“我”来。如果去掉这些感受,平时觉得乐的感受的情景再出现时,我们不再作乐的感受,其他的感受情景也如此处理。当一切感受都以一种相同的不感受而感受,长久后也就没有了感受,就象如果温度一直是25度,那人一直感觉到的都是25度,那自然是没有温度与冷热这个概念了,因为有变化才能被感受。没有了感受,自然“我”的意识概念也就消失了,“物”“我”因为感受而产生,自然也会因为没有感受而消失,从而也就恢复最初的本来状态,也就是本来面目,自然地清清明明湛湛然然常乐我净了。这是佛法的根本大义,是一切佛法的精髓所在。

随后释迦又详说了识所依住的七种境界及非识依住的二种境界。第一识处:是有色众生,特点是种种身种种想。也就是我们人界、畜生界、鬼界、地狱界、欲界天天人界,简单的总括就是整个欲界。因为对外相有种种分别,内在又有种种分别杂念,各各分离,所以身相各不相同,想法也杂乱无章。第二识处:也是有色众生,特点是种种身一想。这是初禅天的天人状态。因为初禅境界是内有一觉性在观照外在的种种变化,所以内定而外杂,因此身相有许多种,但内想(也就是觉)是恒定的。第三识处:也是有色界的,特点是一身种种想。这是二禅天的天人状态。因为二禅是识内定,识自观而不着外相,所以身相同一,而内识还有细微流转。第四识处:还是有色界内,特点是一身一想。这是三禅天的天人状态。因为三禅时,识已经基本内静了,消除了内识的细微流转,也就是除去了细烦恼。所以外一相内一相,便呈现出一身一想的生存状态。第五识处:这是无色界了,特点是没有了色相,一切都是虚空。这是空无边处天的天人状态。这是发生质变了,这是因为识内定牢固之后,外相渐消的缘故,所以一切色相为无边无际的虚空所替代。第六识处:也是无色界,特点是空也没有了,只有识本身。这是识无边处天的天人状态。因为识的继续内定,最后趋于圆满,“他相”消失,只余“我相”,所以空相消失,只余识相。第七识处:也是无色界,特点是没有空相,也没有识相,都无所有。这是因为识自定圆满后,要进行自突破自升华自回归,是我执的初步自破。这是无所有天的天人状态。(我前年中秋前后,曾产生境界飞跃,说自己突破觉性证得真空,其实并没有真的证到最后的那个本来面目,只是突破识界进入这个无所有境界。识无边的境界是一种透亮的意识体,弥漫满整个法界,有空间的感觉,但没有外界的感觉,因为这个空间是识内的。而无所有境界是一种更精细的识,是一种更深的空,是不意而识,不觉而知。当时我曾直接问上方是不是证到最终的结果,得到的都是还差2级。那时对境界还没现在这么明了,后来才明白所指。)第一非识处:若有色界,这是无想天的天人境界。(这一境界,我现在也没有能力了知实际的状况。但我现在不看经前就自然而然修习把思维定住,无思无想无意无觉无识。只是虽有初知,但还不能明了整个境界的状态。)第二非识处:若无色界,特点是离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这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状态。(这我也无法了解此境界状态)释迦告诉阿难:如果听到以上的9种境界,能完全相信,并准确地了解含义,就是得了慧解脱阿罗汉果。

以上面9种境界,释迦接着说了8步次第解脱法门,这很重要。第一步:身内不管,只观身外的色相,如实知觉色相的变幻无常。第二步:了知自己肉身是不长久的,是与尘土相同的,把自己解体与山河大地等同,去掉肉身执着而观身外色相,如实知觉。第三步,观想内在的已身与外在的山河大地,整个宇宙都是不长久的,无常的,身内身外皆去色相执着。第四步,观想身内身外仅余无穷无尽的大虚空,整个大虚空就是自己。第五步,观想整个大虚空都是自己的意识,没有实相,只是意识而已。第六步,观想识也是假的,一切都无所有,什么也没有,空也没有,识也没有。第七步,放弃什么也没有的观想,处于一种非想非非想的状态。第八步,跳出非想非非想的状态,灭去一切感受与意想,定在三摩地中,也就是定在四禅之中。至此小乘修证圆满,成大阿罗汉,永远自已作主,不再轮回。这八个步骤都是要前面一步修习成熟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步骤。在修习前,是很难想象后面几步的境界到底如何的,但只要你依理而修,在前一步基本修得圆满之时,会自然而然地偶而进入或窥见下一步的境界的状态,所以只要把前一步修到圆满,也就基本自然而然会知道下一步大概应该怎么修的。关于上面的八解脱门,其他的经中还有更详细的阐述,可以互相参照。

2011/09/04 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