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昆仑之东南,有座仙山。好山:
峰成一柱乾坤小,眼放十方天地宽。
纵是千秋风里过,还来甲子自成残。
但余那,绛云紫雾黄庭薄,皎月丹阳白鹤闲。
凡好山,则必有所占,云中果有一观。师尊未在,徒有一小道,正修御剑。御剑者,以意御气,踏剑飞行之术也。世间或笑为奇谈,而本乃实有,只不于世间现耳。小道初成,于云中趔趄而行,甚为笨拙。然肯化功夫,日日练习不辍,倒也不亦乐乎。
世间事,实有不可思议者。却道此等深山之中竟有人居。东南对山之麓,有一女子,鹅圆脸型,端庄娇好。为家计故,日日上山侍茶,便常常得见小道云中之身影。虽未尝谋面,不意竟生情愫。你道为何?却原来,于无穷之年月前,地球仅有神灵偶临,未尝有人。此女因犯事,被镇于大山之中。是时,小道为一大天神,高有二十余米,执三叉戟劈山救之而出,故有此宿缘。只是此而前之之因缘,久矣。天下事何可溯焉?源头之前复有源头,复而复之无穷尽也,且推背归休,按住不表。
话说光阴似箭,百年之于累劫,只白驹过隙耳。小道终未大成,殁后随业流转,不知春秋。复有一世,又得人身。是世落于繁华之城,因累世修道,灵根不灭,故复于城西山巅之塔寺中觅得一室,便天天闭门打坐修定。而饮食饭膳,则自有人送。何人也?久远世前之山女也。比之前世,脸稍小形,身材亦小,然容颜更胜。娇美中有厚相,加之着白缎衣裙,素且洁,故益显娇憨诱人。
所谓日久生情,小道正血气方刚之时,日日见如此之容颜,终究是守不住了道心,亦知其于少女心中甚重。一日,见机揽其入怀,欲成就好事。不意此女竟有一种憨性,虽心中甚爱,然从未作此淫想。故口中喃“哥”,亦无推辞之真意,只心中终究无措,求小道先让其于邻室稍静。小道心思,此乃你情我爱,本是自然,未作深虑。不意此女竟于邻室以剑自刎。待小道倏觉,已血染白裳,香消玉殒,不复可救。小道一急,当机而自断心脉。只见幽冥之中,两道灵光相逐而去。叹曰:道心灭,人欲起,一朝功匮万年期。
且说小道逐灵而去,两人同落于一村。女者乃村中首富员外之独女。小道则投于贫民之家,幼年丧母,亦无兄弟、亲戚。唯老父尚身健德厚,育之成人。20余岁,其父亦撒手人寰。小道一直记得前世,见时机成熟,便近于小姐,告诸事。小姐初闻,亦甚喜,欣然与往。然好景不长,或惑于他人之言,小姐态度急变,不复与交。小道于其家门不得而入,如此三番,便于道中待见,不意此女竟役家人殴之。小道一愤而下,便于西南之山巅辟一陋室,重新修道,不复与世交。经此一变,此女甚悔,然觉无颜于见,便于山脚置室,亦行修道。二人虽俱知各人所在,却老死不相往来。
时光如水,逝者如斯,一世又灭。小道于山上复化一猴,继续修练,终于功成飞天。
天上的日子无聊亦无恼,小道少交往,常独坐于天边看日月流转、霞霓布散,终日默然。如此经年,有另一有缘之女,亦修成上天,来会小道。亦不言语,但陪坐之,默而契然。噫欤!神之交,契契然,何劳言语,憾而叹之,羡而慕之。
话说山女,几经辗转,亦修得天缘。初怯见小道,然终按捺不住,寻得其坐处,亦陪之。小道亦不言语,任而由之。然此女根性中虽有憨、痴、洁之美,却有另一世俗、狭隘之陋,而此种庸俗、狭隘中带有愚痴之成份。某日,附首耳语于小道以某事,小道勃然而怒,于天宫中大打出手,无神可挡。直至其打入某一殿中,无意砸翻一个宝盒。但见宝盒中出一古佛,施法化其为石,暗置于东海花果山之滨。噫,依古佛之预设,此亦天界劫数之该有也。
小道身虽化石,而其实灵则未灭,只禁于石中耳。是时亦已清醒,知事之本末。念山女之行,心中无垠之怨恨,悲愤莅于天地,万念俱灰,诸事无望。自其化石之后,前之二女亦化两物守于其旁。一女化作一花,依于其侧。此花,吾不知其名。花属草本,花萼极类牵牛,然极大,且厚,与植株不成比例。且似乎直接于根部出茎开花,非寄于枝叶。花色大紫,或曰绛色。而山女则化为水中之物,活动于仙石左右。余但见倏而为虾、倏而为蟹、倏而为虾、倏而为蟹……如此反复,不知其几。
岁月悠悠,转眼不知何年。石中小道感于山女之坚守,心中之怨一朝冰释,而灵根便得重孕。吸天地之精华,渐成胚胎,复幻九窍。而山女因多世流转,神灵终昧,加之小道之怨已消,相感便弱,终于随命流转,径投龙宫做了龙女。
一日,胚胎积足精气,破石而出,见风便化,为一石猴。拜了四方,径运神光,因前世之宿怨,光射斗牛,天宫震动,此即后来之齐天大圣者是也。方寸山艺成后,亦忆此事,然终究未去寻之。只于某次酒酣之时与牛魔王略提。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旁牛魔王之侄,闻听此说,便去了龙宫。是时山女神昧,便相与交好。其后石猴之事,《西游记》中略有所载,便自然断了这份姻缘。
龙女与牛魔王之侄亦仅一世,固然,龙女之世非人间之短。后转世,因机缘巧合,投入一老母门下(应为黎山),修成后骑一只斑斓大虎,足胜其身之三倍有余。容颜亦为之一变,有娇小刁蛮之姿,然本性中之憨态则未有所变。待石猴西天功成后,便上天入于其府。类妻妾又类丫环又类管家,身份极其特殊。此女依天宫之辈份,则仅相当于嗷嗷待哺之婴儿。
五千年封神已近,诸神、仙、菩萨、佛多有下世,此段因缘又将有续篇,文中诸人皆有纠葛,且按住不表。
诗曰:
辗转天道未有穷,
落落繁花一性中。
若无诸世坚贞意,
姻缘覆眼必成空。
20081031 23:34
《西游记》诸象略解
1、《西游记》之真假
《西游记》自然是文艺作品。然文艺作品起于何处?或曰:起于民间传说,集而成之。然民间传说起于何处?自然是修道有成之人之口述。且吴承恩本非凡辈。
2、史上并无唐玄奘带徒弟之四人之行
若尔观书甚细,则便可知,孙、猪、沙、龙四人均为神身,仅唐一人为肉身,亦因为此,唐僧总犯错误,肉眼凡胎故也。唐僧于雷音寺前方脱肉身,亦即唐玄奘修成于天竺,去天竺之前,虽被称为高僧,而其实并没有大成。
3、孙悟空为何见谁都只唱诺
一者,因其本性如此。但其性并非如此倨傲,由方寸山修行之章可知。不拜而只唱诺背后之因是因其辈份甚高。须菩提之辈份同于洪均道祖,即孙悟空与老子仅从辈份而论,为师兄弟,此亦为孙悟空与地仙之祖镇元大仙能拜为兄弟之背后原因,因为实为同辈。
4、为何与杨戳之战中,书中载有化为至淫之鸟之说,作者岂非故意败坏其主角之名声?且此说仅记一次,其后之长幅中均表现悟空不为色动之正面,故亦不能视为后书之伏笔,此岂非一败笔耳?
此不合理中即是真意。因法界打斗,世间本不知,故可不必虚构,照实记录便成传奇。孙悟空不为色动,仅是因为其智光与法力可鉴破伎俩,且定力可自持。然其本性中种有淫根,七十二变化,不过是本性之幻化,故随性而化为至淫之鸟。而此化石之因缘本因亦是起于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