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初禅、二禅修证时的一些境界细节上的交流,由于比较详尽,有很大的实证参考意义,所以特列为单独的一篇文章。
问者:堂主老师,请教,入初禅是不是要念要住、思也不要动?
答:正常的情况下初禅正定是要念住、思住,唯有一个觉知在等候新感受的出现(寻)或体会当下正在发生的感受(伺)。但如果没到正定,那么有可能会有一种下意识的细微的想还在运作,但后天意识处于上面所说的觉知状态中,这只是接近初禅的状态,还没到初禅。如果自己修得深,比如已经上升到二禅甚至更高的境界了,那么念也未必一定要住,因为如果您的觉知已经超越了念(即意)的层次,那么念也只是一个感受,也属于您寻或伺的对象,它已经不是主宰了,而由更深一层的识来担当主宰的位置,或直接是觉来担当主宰的角色。这两种初禅状态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叫法上加以区分的话,则前面的叫初禅,而后面的可以叫初禅波罗蜜多。
问者:此外,寻、伺的绵密程度一定要非常紧凑?
答:寻、伺是没有所谓的绵密程度的,这个绵密、紧凑程度是由外界或身体感受自己的节奏来定的。比如,外界的声音,一会儿来一下,一会儿再来一下,这个间隔的频率不是由您来控制的,是事物依本身的状态而出现的。就算是修观鼻息、觉身受、观念头等方法,也同样是不依您的心意来决定感受之间的频率与节奏的,也不应该去管这个频率与节奏,仅仅保有觉性,有感受的时候就保持觉知感受的状态(伺),无感受时就保持等候感觉出现的状态(寻),即可。寻不是叫您去找感受,而仅仅是等候感受的出现即可。而这个觉性是要一刻也无间断地保持恒定的,如果还有轻微的闪断,即稍有松驰而觉性刹那恍惚一下,这说明还没到正定,只是接近初禅或处于准初禅状态。严格地讲,圆满成熟的初禅状态,不应该只对某一项保持觉知,比如鼻息、身受、念头等单项,而应该是全方位都保持觉知,要圆通于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根、眼耳鼻舌身意识、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十八界,即整个法界的幻有部分),无论什么界出什么感受就觉知什么。
问者:谢谢堂主老师!解答很详细。操作上,我大致能把握到一点思住和念住了……在这当中,外界眼耳鼻舌身的觉受、比如声音,是被动来的。观人中呼吸很久,都不怎么见效,几次引起上嘴唇起泡。后来修光明想……就是观身内光明。因为经常掉举、不能守住所缘……所以在此用功。有一次大概进入近行定……有了定的体会。此时,好像不用特别绵密守住(观)所缘,也能比较稳定在所缘上。外界的声音来时……类似小石子打在厚冰上一样,顶多起一个白点,而不像平时,心念随之波动。之所以问寻、伺的绵密……就是因为有这一次高度专注于所缘,以至于念、思(接近于)不动,才有了此前没有的体会……寻的见、伺的住,一有离开,马上回来。为了能守住所缘,甚至念头还未起来、或者有了苗头,就赶紧心里刷新一下所缘。密集如此操作……密集到以至于没有了寻,只有伺。好像如此,才能到下一处。堂主老师的第二个问题回答最后部分,也是明白的……只是老师不说一遍,自己总是心里于此有疑。说说自己对定的喜乐的描述,请老师看看是否为真。一个陀螺在十分光滑的玻璃平面上速度不高的转,中心轴稍有晃动。一旦陀螺极其高速转起来,以至于中心轴、整个陀螺好像没有了转动,陀螺底部和玻璃面接触处摩擦力也完全消失了。喜乐就是那种十分稳固下的、无拘无束的感觉。
答:修定的初期,就是从让自己对身体某一项的感受(无论是眼耳鼻舌身意哪一项都可)迟钝化。常人是感受一来,就立即起了各种心念,作出喜乐嗔贪等反应。修定就是感受来时,定住,不让自己立即启动意识反射弧,而是仅观察着这个感受,但不起反应。刚修时就是让这个不起反应的时间一点点变长,然后慢慢就真的不起反应而仅是观察了。这个时候,一切感觉就会都变成被动地感受,变成象外界的风一样的外境了,似乎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观鼻息本身就是一种初期的集中注意力、建立初步的定力的方法。这个方法对于初期的人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初次修禅定的人,如果一直这么观鼻息,则反而是比较难真正入定的,因为这个方法的意识点(即意识关注点)是在体外的(鼻尖或人中位置),一般人在第一轮修禅定中是无法做到意识在体外而能入禅定的(修到高级境界后,则意识点无论放在体外与体内都是可以入定的,因为本身是无内外区别的)。所以这种方法修到中、后期,是要放弃然后把意识转守体内的,或守中丹田或守上丹田中或守全身或守内空,这样才能继续修出禅定。我再重申一般,最正宗最保险的修禅定的方法还是要从下丹田意守开始,一般随着经脉的打通而依次守中丹田、上丹田,再整个人化空而守空。这样前期修可能慢一点,但是后期是绝对快的,且是极其安稳与保险的,肉体也会是极其强壮的。您后来转守身内光明,其实就是暗合了这个转内的过程。如果您拘泥于文字与形式,一直守人中鼻息,则可能反而体验不到定的感觉。第一次接近定的感觉之后,自己就知道滋味了,后面就会找这个感觉,那么慢慢接近定的次数就越来越多了,这个过程娴熟后,那入定也就快成功了。接近定境时,外界及一切身上的六根感受,就会与自己隔着一层屏蔽带一样,是模糊、遥远乃至于不在一个空间似的,是基本干扰不了自己的,并且这种受干扰的感觉会越来越淡,当这种干扰的感觉完全消失时,人就处于一种无感觉状态,这时就是与肉体的感受脱离的临界,在这个状态里呆一段时间,就会开始内定、内照,就会发现另一个我(即识)的存在,这时就会完全从肉体维的外界感受的牵引中完全脱离出来了。您是以密集的寻伺来达到维持觉性的恒定,这个是您自己摸索出来的,也并非不对。但如果您有真境界的师傅指点的话,可能早就过了这个阶段,因为完全没有必要用密集的寻来维持觉性的恒定,因为两个感受之间没有感受的那个“空”隔,本身也是感受的一种,只不过常人是单把有感觉叫感受,而其实无感觉也是一种感受,所以,只要转一下思维,把这个空档的“无”也当成可伺之感受,那么有无感受,您就均处于伺之中而自然无寻了。因为感受的有与无都是感受了,感受就没有断裂过了,没有断裂过,就不存在寻的状态而只有伺的状态了。虽然,您依自己凑巧的摸索,也进入到只有伺的状态,但您这个理可能是并没有明白的,要补上这一课,要知道有与无是平等相,两者是连续相,两者是一体相,能有如此见解,那么万事万物就没有断裂,没有断裂,就没有区别,没有区别就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当您达到只伺而无寻状态时,就进入准二禅状态。如果能较长久地保持只伺状态,慢慢与所伺的感受也会越来越远,象被鸿沟分隔开,慢慢所伺物就消失了,变成无伺,即转向了自定,这时就达到了二禅境界。二禅叫“定生喜乐”,这时才说得上得定,初禅严格意义上还没到定境,只是离境。至于您打的比方,是因为您用绵密的寻来保持觉的恒定,所以从您的角度讲,这个比方还是有点道理的。但从真正的道理上讲,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最后陀螺的中心线的定依然还只是一个假定,因为虽然它位置不动,但还是处于旋转之中的,就象您用密集的寻,但无论是多密集的寻多高频的寻,但您都依然处于寻中,而没有脱离寻。这样的定,很容易因放弃寻即消失或叫出定,因为本身就是假定。所以这样的比方严格来讲,是不恰当的。
问者:谢谢堂主老师的详细解答……我一开始练习是守全身的的,但是到了身体比较安静的程度就不得要领了……那时候对心念的止领悟和把握得不够。后来种种因缘,改观呼吸……好像很不适合这一方法。呼吸一始,心念就受影响。又改为修光明想……因为据说修十遍可以到四禅。绕了很多路……有一点体会,好像和老师所说有近似,就是”连续、不断”太重要了……这个觉一丝一毫的间断都不行!然而身体、头脑上都不到层次,杂念和思维总是刚下一下去、立刻又起来……为了维护心所缘的稳定,不得不密集寻伺……我觉得我完全领会到老师所说了。再问一个问题……中国道家有云”守而不守,不守而守”、或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算不算是”无间断伺”的另一种表述?老师的”有无”一样相待……这个是我要多落意的地方了。您的回答我还要多看一段时间……里面细节都是我需要的信息。对的……我是把离生喜乐和定生喜乐搞混了……您的解答非常详细、
答:您的问题是因为火候未到。火候未到,所以您虽然对离定有了一定的体验,但还不能真正恒定,也就是您自己说的“近似”,所以,您还不得不用密集寻伺以维持这样的恒定。您长久这样的密集寻伺之后,对于寻伺的把握会越来越轻车熟路,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定力在缓慢地增长),到一定时候,您慢慢会觉得不怎么用力寻伺,也可以轻易地做到寻伺了,这时您才能把寻的状态由您目前的寻找的状态转到等待的状态,其实也就是从寻向纯伺过渡的状态,最后达到只伺而不寻,(当然,要想做到纯伺,前面说的有与无平等观是必须建立的,只有对有无皆伺,才能做到纯伺,否则就只能停留在寻伺的阶段)。而纯伺阶段还是会重复这样用力到放松到不需用力到跃升的过程,这样的模式是每一阶禅定的成熟过程所共有的。这个道理就比如我们平时做一件事,比如打乒乓,刚练时,每个人都会用十二分的精神全神贯注地关注在乒乓上,就怕乒乓有一瞬不在自己的关注之中而接不着或接不准,而长久练熟了后,就不用那么在意了,意识很放松,对方一挥拍自己都知道大概这球是什么样的球,该如何接了,这时您用个2、3成意识关注就足够了。再比如打游戏,第一次玩时,每个关卡都会全神贯注,怕落下什么细节,怕什么突发的情况而玩死了,并且常常紧张得要死还是玩不过关,但如果全部通关后再复玩,您就觉得随便玩玩,以前的关卡轻轻松松就可以打过关。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在初期,要定住不晃动,精神力是要比较集中,是要比较“用力”才马马虎虎能做到的,等慢慢纯熟了,一旦真定住了,则就可以放松精神了,只用一部分意识来维持这个定就可以了,而大部分意识可以恍惚起来,就因为这个恍惚,所以才能使自己更快速地脱离感受,而转向自定。所以您的路还很长,这看似几句话的路,各人根基与悟性不同,有时要用好几年也说不定的。您说的道家的“守而不守,不守而守”,或者“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其实真正适用的都是上面说的能定住之后,不需要意识用强力来维持觉知的恒定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当然,初学者刚开始修时也不是不可以用,用还是可以用,因为这种方法还是比较好,(我提倡的念咒法就是这个方法)。好处就是因为是把大部分意识恍惚起来只留一分灵光在守,这样非常容易与周边的感受脱离、隔绝开来,也就是说,这样的意守法是非常容易脱离肉体后天感受、意识而直接向识(乃至觉性)内守(乃到自定)方向守的,所以从理论上讲,这样的状态最容易契入禅定境界,它可以说是直接以性练性的。至于说守穴位、丹田时这样守,仅是在以性练性的基础上,让肉体不加控制地自发地激发潜能、触发能量而已,并非以修肉体为目的,但又在修性的同时不耽误修命,属于以修性而促命的模式。所有的禅定境界都是修性(识、觉)的境界,与肉体是无关的(这儿说的无关是指本质上是两个层次的东西,是高于肉体的东西,在这种本质上是无关的,但肉体好、气脉开、能量足、气机稳定有助于保持禅定状态,从这种关系上讲是有关的),所以这种以性修性的意守方法,容易刚开始就摆脱肉体、阳界的干扰,而其他的方法,如果不知道到中后期主动脱离、转向,其实很容易永远都是在肉体上打转转,也就是练来练去练的就是一副臭皮囊。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谁都能直接用的,多数人要么恍惚一会就睡着了,要么恍惚一会就跑神了,更多的人,尤其烦燥时,根本就恍惚也恍惚不起来,那样的情况,就是只有用十二分的注意力死命“用力”地守在某相上,即死命地用绵密的寻伺来保持觉知的恒定。
问者:您所说的这些内容,我悉解……只是不跨过相应阶段,心里总是不确定。谢谢老师的耐心、详细的解答……对我很有帮助。也使我有了信心。暂时没有问题了……您的指导,够我实践好一阵了!
答:不客气。理证毕竟心虚,实证才有真正的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