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正法》入门 03怎么修

觉性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无论是他将流芳百代还是遗臭万年。但为什么我们觉察不到并且故意找好象也找不到呢?因为被我们每个人在无始劫来轮回流转的迷失中结下的厚重业障所遮蔽。这个障结在显象上就是我们现有的种种观念、习气,可分为“色、受、想、行、识”等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看似清净的各禅定境界等类的隐性业结。所以要想重新找回觉性空这个根本大“我”,就得用方法突破这些业结。在历史上,这大致有五条路子:一、禅宗;二、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三、相应法;四、所谓的“大乘”;五、所谓的“小乘”。

一、禅宗

觉性既然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并且它一直在发生作用,那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直接找到它,这就是禅宗的根本立旨。那如何让它在纷繁的现象界中显露出来并被修学者捕捉到呢?那就是尽量用一些方法把修学者脑中的各种执念强行赶走,使修学者脑中清明而能捕捉到瞬间即逝的觉性空(或叫空性)。其中以两类方法为突出代表,即“棒”与“喝”。“棒”可以代表一切身体类刺激,“喝”可以代表一切言语类刺激。这些方法强行地给予修学者猛烈的意外刺激,使他在一时的措手不及中无法思考,从而达到用外力把他脑中的“念”全部驱除的目的。而最好的效果是使他突然懵过去,在懵过去的那一刹那,他的脑子就有可能进入一种完全清宁的状态,平时的一切思维思绪杂念全部消失了,人的意识被震到很深的维度中去,其实就基本达到了无所有处定的境界,这时当人在重新恢复后天意识的过程中,是从觉性到识性再到后天意识一层层跳跃出来的。有心人,尤其是略有禅定基础的人就能借此找到觉性与那个无所有空,然后就在生活中把这个空性修纯修大,行住坐卧都能不离,则般若定境成就。比如为什么二祖断臂,达摩就传衣钵?达摩会因为二祖断臂表决心或仅是几句对话就传衣钵吗?怎么可能!法钵只传证道的人。那是因为二祖在断臂的刹那己经证空,后来的修只是证后起修。二祖经过长时间的跪求,杂念本身己经清下去了,心已比较清静,而一个人到了都敢断臂的地步,那心志自然是坦荡平宁、视死如归的了,那么断臂之时当然就不会为“痛”及其他东西所牵,那在断臂的刹那就会捕捉到脑子里什么也没有时所呈现出来的空寂清宁的觉性空,于是“安心毕”!再经达摩几句点拨印证,得传道统。后来的几个禅师把这种原理发展到其徒弟一想开口问话就拳打脚踢的地步,其实每次都在告诉徒弟要悟的空就是被突然措手不及地暴揍之时他脑子里的空明。禅宗这种效果也有可能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人在遭遇突发意外,尤其是撞着脑袋时,人的脑子就可能进入那种状态,比如我们常说的“翁”地一声头大了,头象炸裂了一般,或一下子傻掉了,脑子静止了。另一种是得到神佛大加持之时,也可能出现一种祥宁清静的状态。如果你在以上的情况下,转一下念,感觉一下脑子从静止到重新活动的过程中是什么东西在知晓,是什么东西在脑子完全静止时却能知道脑子是静止的,这时你就可能捕捉到觉性。其实人在刚睡醒时也容易捕捉到意识一层一层从深到浅跳跃恢复的过程。我记得童年、少年时多次有过那种状态,但不是发生什么意外,自然而然的,尤其是夜深人静满天星斗的夏夜,但那时当然不可能去发现什么,没那种意识,但那种脑子的静宁状态却是记忆犹新的。至于加持,我就是看《华严经》起兴,睡前起愿诸佛能让我亲见那种境界,结果躺下后,象平时那样神光回聚脑内,突然发现空不是以前的空了。

不过,这一方法说来简单,但真能一刹那就抓住的人其实都是前世或当世禅定基础较好的,要贪嗔痴己弱的人,能在那瞬间保持身心平宁,说白了,就是要所谓根器较好的人。 禅宗一脉,当今几近失传,市面上《坛经》等公案的解析文著,多是以讹传讹,不堪入目。禅宗是以心印心之道脉,一个人“心”尚无,如何能知印心时的三昧,怎就敢妄作文字?!现在所谓的“禅宗”其实已经退化到另一种修法,叫相似般若波罗蜜多。 简单地讲,直接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印证入空性的,是禅宗真脉。“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以空性之理作假空之行的是禅宗假脉,即相似般若波罗蜜多。

但禅宗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证到的未必是觉性,而有可能只不过是识性。在禅定没有超越识无边处定境界之前,人是分辩不出识性与觉性的区别的,觉性是混在识性里边的,就象平常人的识性与觉性混在后天意识中无法精确分开一样,后天的意与识要到二禅才会较清晰地分离。简单地判断,如果证到的是觉性,你至少会感觉到由深到浅、由里到外有三层的跳转,即觉成识、识成意。即便证到的是觉性,也要证后起修(悟后起修)。刚证到时,一般只能通达一维,即觉性能定在觉性空本身,即处于一种清宁的一无所有状态中,稍好一点则是似乎无边无际的一无所有的清宁状态,湛然一空通达于天地。许多人到此就沾沾自喜。其实这只不过是般若定的低级阶段。还要以此空性通达“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十八界乃至通达法界、佛界等等说得出来的一切界。这里的通达是指在这些东西运行的同时,空性也在运行,两者相融相合却互不妨碍,既做到空性不失,同时做到现象不灭,这样从两维到多维慢慢融合。比如先是色、声两界同时与空性同在,也就是你同时把眼所看到的、耳所听到的东西,皆统一于一个空性中,然后你再把眼识及耳识所形成的意识界的运行及其空性也统一到一起,依此类推,渐渐把所有界统一到一个空性中而所有界不灭,与空性各不相碍地运行。最后,通达所有界后,空性作为独立的界消失,完全与现象界重新合一,似乎就象平常人一样,没有了空及空的概念,但念念自然清明(就是念本身可以觉察念本身及色受想行识等),界界无主运行(就是无任何的意、识、觉的主动干涉参与,似乎完全客观、机械地运行,如镜照影,镜无知觉),此即为不动地。到此境界后就开始入世行六度万行,直至成佛转法轮,乃至缘尽而涅槃灭度。证后从无生法忍修到不动地的过程有好事者分之为“破三关”,又因境界差别及无证者妄解,以讹化讹流传成诸多版本之“破三关”。至于初证只是得识性者,修法则还是与上相同,只不过是慢慢以“般若定”的方式无形中在修习禅定,使境界从识性向觉性纯化蜕变,然后才进入无生法忍到不动地的修习阶段。多数修禅宗的人落入此识性中而不自知,乃至历史上的有些“得道”的名僧、大家亦不例外。要辩别一个人是否真正得道,很简单,问他无如何生有、觉如何运作、觉如何成识、识如何运作、识如何成意,如果他不能用浅显易懂的当前时代的语言简练地把这些内景、细节描述出来,则无论他把经文背得如何的滚瓜烂熟,把名词用得如何的恰到好处,把机锋辩得如何的巧妙睿智,把法理说得如何的天花乱坠,毫无疑问,他没有证道。如何印证是否真得道,在第五部中会详说。

二、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修法

这一名称是释迦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对后世多数所谓修般若的人的修法的一种叫法。就是以“一切皆空”、“一切无常”的道理,在生活中把一切执着心放下,把“色、声、香、味、触、法”都想成空的修法,这是当今很流行的修法。其实这种修法,如果不结合真正的禅定功夫,离证道遥遥无期。因为这种修法是把一切“想”空,这种“想”只是一种后天思维,根本无法切入到更深的空层、识层及觉层等。“色受想行识”中顶多能把“色、受、行”想空,又怎么有能力把更深层次的“想、识”想空呢?当你把这一切想空之时其实你正在“想”,你又怎么可能用“想”把“想”本身想空呢?并且这种想所想的“空”也不过是一种假空,是你脑子的一种假想,与真实的空,与各种维层的大空一点关系都没。就象你想象火星上有人或没人跟火星上是真有人还是真没人没有一毛的关系。当然,从理论上讲,这样修最终还是有可能证道的,因为真的什么事都放下,则业结渐渐淡化,真的什么事都能定在想出来的假“空”上,则定力渐渐增强,则也可能在某一天豁然业解而窥见觉性。但放下,其实就是心“戒”,“想”空其实就是“定”在空,实质不过是“戒定慧”的模式,只不过戒不象戒,定不象定,两者都进展缓慢,还不如老老实实直接修其他模式。

这种方法极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前面说了,就算禅宗正脉都有可能误在认识性为觉性上,而这种以“想”出来的假空为基础的修法更易让修学者以假作真而狂妄地自诩得道,自诩“八风吹不动”却被“一屁打过江”的苏东坡就是一个典型。小部分略有成就者,则可以察知自身念头、思绪等,但其实,一禅境地就可以对周边有觉知能力,准二禅境地就已经有能力对内在的念头等有较清晰的觉知,这些境界其实都还很低很低。更何况还有很大的一帮人是纯文字禅、纯口水禅,连定在假空中都未能认真修习过。

三、相应法

觉性空除了直接找到它之外最便捷的办法是通过己经具有觉性空的人用他的觉性空的场能来激发自身的觉性空,这就是相应法,或称感应同化法。就象磁石同化铁,夫妻相貌、神韵相互同化,师傅对徒弟的品德与气质的在无形中传承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派系以密宗的本尊或上师相应法为代表,而其实一切念佛菩萨圣号的方法都有这个影子,只是没那么具体。这种方法先以信为基础,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尊佛或大菩萨为本尊,然后口念本尊圣号,生活中行住坐卧皆把自己想象成本尊形象,即你本人是不存在的,你即是本尊本身,在这样的虔诚恭敬专一的冥想引导下,你慢慢接通与本尊的信息,并且慢慢切入本尊的大圆觉心中,从而证入大圆觉海中,借本尊力的感应而完成自身的修证。净土法门(即专念阿弥陀佛)的一种分支修法也可以走此路。这种修法的效果我们平时生活中也多有体会。比如,你老有烦恼,心烦意乱,但如果你找身边的高僧或仅是一般的德高望重的人去聊聊,心就平静了,至少一两天平稳了。有些敏感的人与这些人相处时会觉得有一种无形的浩瀚的气场把自己淹没或消融了一般,这个就是人之间气场交感的作用。而佛及大菩萨的光芒是可以遍照一切角落的,如果你以信、诚、敬为契力与其信息接通,其光芒就会透照在你身上,你越信、越诚、越敬、越专,其光芒对你的消融力越强,直至你最后重回干净清宁的本初状态,即证道。只是现在少有这么“蠢”的人,多数人信不下来,略信的也坚持不了多长时日。

四、所谓的大乘

说是所谓,是因为佛法本是一乘,没有大小乘之分。说是所谓,更因为当前社会似乎整天讲经说法、修德行善、天天说着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就是大乘,而只要是宅居打坐、少与人接触就是小乘。而其实讲经说法大多只是大乘的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是依然要专修禅定的,且大乘也并不一定非要表现为大慈大悲。

真正的完整的修法体系都是以六度为纲要的。六度指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这六个方面。布施,指一切利他的行为,主要可分法布施(讲经说法)、财布施、无畏布施(解除他人的恐惧与痛苦)等,其实那怕给别人一个微笑也是布施,因为你使他人心情愉悦。持戒,就是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但能做不能做的标准不是谁说了算。释迦依大神通遍知一切的行为的因果轮回报应轨迹,从而设立对应的戒律禁止造作会得恶报的行为以使人弃恶从善,减少罪业,从而脱离三恶道。安忍,就是处一切境而不动心。我为什么不把这一条打成俗称的“忍辱”,而用“安忍”呢?因为“忍辱”会使人片面地认为这一方面是忍受不好的境遇。那其实是不对的。生活中当然是不好、不舒服的境遇容易使人产生嗔念等不良情绪,但好的境遇也容易使人产生我慢等不良心理,后面的情况称为“忍辱”就不合适了。总之安忍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苦乐皆可随缘安享而心不随境转,既不提倡妄贪欲乐,也不提倡专作苦行。精进,分两方面,一是勇猛精进,也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持法修行不懈怠放逸,“如救头燃”,二是善精进,就是要善用智慧选择恰当的方式、合理安排时间以使修习的效率达到最佳。所以一天24小时打坐或念经未必算得上精进,因为很可能是不得法、“蠢”精进,而别人有可能一天练3小时就超过你的进度。精进首先是善精进,大的方面选择好修习路子,小的方面安排好具体的修习进程与高效率的时间节奏,然后才是在这些模式基础上的勇猛奋进。要做到善精进,首先得熟悉法理及肉体结构、机理等。禅定,即从初禅到寂灭定共九个定境进阶,俗称四禅九定,除寂灭定后称四禅八定。般若,即终极空性的修证。布施、持戒、安忍都是外修功德、内除习气。这三方面也并不是所有修行阶段都必须遵守上面所说地内容,具体要看什么修习阶段、什么目的、什么对象、什么事体等等而灵活取用。精进,则属于一种状态,不属于具体的事体。禅定、般若则属于修习境界、法理实证。大乘修法就是先修前面三种功德,并同时消去浅层的不良习气。积功累德,则无始劫来的所积外恶业慢慢消除。修剪习气,则无始劫来贪嗔痴等内业结慢慢转薄。这样双管齐下,外层业结慢慢剥落,内层也慢慢清明,最后体清神宁。然后开始修禅定,则定境易成就,神通渐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修般若,因禅定中己证得觉体,所以转觉性空之般若定极容易成就,再从初得无生法忍到不动地,成不退转,得佛授记,则六大神通彻底通达,随意来往诸世界,随意渡化诸种众生(打个比方,在地球,灵界生灵如妖魔鬼怪精灵比人要多几数倍,皆在渡化之列),随意化身百千万亿同时渡化众生,随意化身各种众生类(如魔王、天王、人王乃至娼妓、乞丐)等等,以至最后得一切智智,证金刚喻定而成佛。修功德阶段是一地到五地菩萨,修禅定阶段是六地菩萨,修般若是七地菩萨,不动地后是八地菩萨,一共十地。具体各地修习内容请看《华严经》。

所以,不难看出大乘修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修法。这样修有几个好处:一、什么根器的人都可以修,所以就算没什么佛法基础,只要发心起修就列为初地菩萨,或叫因地菩萨。无论根器多钝,只要坚持慢慢修,也总会一点一点修上去。二、因为先修功德,所以慢慢福报就好起来,坚持修几世,往往就身体健康、出身上等,境况丰裕,这样就不会为生活所迫,为继续修习打下很好的物质基础。三、因为先从基础法理学起,且还常常讲经说法,所以对经文就会很熟悉,这有助于后来的境界修证。四、因为早期就布施财、法,所以慢慢会有一群信徒,随着自身的境界的逐阶提高,信徒也越来越多,且早期的信众的境界也在相应地提高,这一路上积累的信众最后大多会成为此人未来佛国的修众。

但这种修法的弊端也是有的。一、因为前五地都把时间化在布施行善与讲经说法等外在事务上,所以自己往往没有什么实证境界,这样一方面是容易悟错及讲错法理,并且容易死守经句,从而诽谤高境界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没有实证境界作底,转世后容易迷失。二、由于前五地时间很长,容易退心,或反复。三、容易因为有大量的信众而成为名僧,从而以法理知识为自己实有境界,并容易产生我慢或虚荣等心理。四、这样的修证过程太慢,前期轮回自主性较低。

五、所谓的小乘

小乘是相对大乘而言,主要的分别是有没有发菩提心,简而言之,就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仅仅为了自己脱离苦海,还是不仅为自己脱离苦海更为救助众生脱离苦海(即自利利他)。单从这个区别我们就可以轻易地了知如果以自利利他的心态修习小乘法,小乘就不是小乘,与大乘没有什么差别。小乘修法是以六度中持戒(安忍)、禅定同时为主要起修方向,快速成就后向般若方向转化,即所谓“戒定慧”模式。当然大乘修法也可以说是“戒定慧”模式,只是相比较而言那应该叫广义的“戒定慧”。小乘修法的要义就是先自身以最快的速度修证成功。布施基本是一种功德法,与“定”无关,所以小乘不以此为主,把大乘修法者早期阶段所费的大量精力转向修禅定上。但布施等功德法也不是完全不修,只是随缘而修。如果某此类事务与修禅定相碍,则放弃,以禅定为先。持戒,则可以消罪业,增福德,但在这儿主要目的是可以增定力,把禅定生活化,把生活禅定化。持戒之中其实已包含安忍,安忍换一句讲其实就是持心戒。因为所有的精力都指向禅定,所以易快速成就。证得般若后则有两条路子。不愿再为众生修万行的,则可以到此结束,乃至于涅槃或入寂灭定中长住,此即阿罗汉。愿为众生而发菩提心的,则开始广修布施,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等等,于诸世界游戏渡化诸众生,最后与大乘者一样得一切智智,证金刚喻定而成佛。所以所谓小乘其实只不过是把大乘放在后面修的境界实证部分放在前面修而已。

同样,这种修法也有利有弊。好处是:一、以禅定力直接断烦恼根,证道快,每次轮回易自主,且不易退失。二、境界高,每每早早就具有法力,对经文法理悟得深。三、易得神通,知晓前生后世诸种因果流转,容易真正地领悟俗事俗情的无常、空、苦,从而真正窥破红尘。四、易因神通而得见灵界、天界、法界等无比辽阔的世界及种种众生,眼界大开,智慧绝伦。五、得无学境界,凡事无师自通,迅速领悟世间、出世间种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及运行机理。所以讲经说法深入浅出,低者能引,高者能服,辩才无碍,且可以直接渡化灵界乃至天界及其他世界众生。六、可以用神通摄服愚顽众生或邪道(尤其妖魔鬼怪等)而入正道(说佛法不得用神通者皆是谤法,翻开佛经原文,尤其是大经,有几部没有记录释迦及诸菩萨、阿罗汉演示及运用神通的?)。七、证得般若后,以般若定境修诸功德,一件便可抵大乘修法未证般若前的无穷数件。而弊端则是:一、因没修布施,容易生活困苦,乃至有时化得一斋的机缘也无。二、需要悟性较高,否则修证进程缓慢而落得功德与境界皆无多的结果。三、因为以禅定切入般若,而未经过长期的布施、持戒、安忍而磨去表层习气,证道后常常积习余气还很重。积习余气虽然在证道后与内在空性已分离,无碍境界,但易受到不明法理的众生及低阶的大乘修习者的诽谤与非难。积习余气的处理有四条路子:1、欲快速成佛者,续修前三度以消平。2、欲示现清静身而作渡化者,续修前三度以消平。3、欲示现污秽身混世渡化者,可不消,但当内修到想断便能断,随心所欲。4、欲以菩萨身及佛身永驻者,不能根断习气,因为习气是轮回结缘的纽带。有一种菩萨永远驻世而不成佛,有一种佛永远驻世而不涅槃,就必须留有习气以不被甩出轮回道,否则缘尽必须成佛及灭度,当然这所谓轮回只是外形在流转,内在境界不失。四、易因有神通而生高慢之心。五、易因长期内观而渐渐淡出尘世,且因为具有神通而对俗世乃至世人内心的种种丑陋了如指掌,不易再和尘同光融入俗世,且因神通而了知世人皆是自作自受,难再为如此鄙陋的世人发救苦救难之大菩提心,易渐成自了汉。

修大乘到三、四、五阶往住成为一代名僧,到处讲经说法,及至著作等身,但其实实证境界很低。修小乘者,出名者,可为高僧,境界虽高,但往往徒众了了,连出名的福德也没有的,则往往不过山野一草莽,闹市一隐士,无人问津。

除了以上修法外,还必须特别提一下净土宗、密宗及道、儒等所谓外道。

净土宗就是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只要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即可往生他的极乐世界为机理而建立的法门。前面说了,这一脉的一个分支修法可以归为感应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一修法从法理角度讲不能称之为法门,而只是一个途径。通过专念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而极乐世界内的修法还是小乘“戒定慧”修法,甚至只能称为“定慧”修法,因为那个世界无恶,所以无“戒”,有的只是“心戒”,而“心戒”完全可以归为禅定修法里面。至于布施,则更不用修,一切用具皆可随意化生,人人皆有此能力。这一路子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一旦入得极乐世界,便基本不会再堕落回轮回,可以在那个世界里一直修到佛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因为没有痛苦的鞭策与磨砺,修行进度大多极慢,在我们这世界修一世有时抵得过在那儿修千万年乃至数劫。

道家的修法主线就是“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主要是从肉体入手直接走禅定路,修到四禅出神,神还虚阶段即与佛家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寂灭定等同,也能证到觉体,类似于阿罗汉,再向上亦可成大菩萨,只是跟阿罗汉一样看他是否再进取。要知道,释迦曾多世都是仙人,并曾担当类似于现在太上老君及洪钧老祖所担当的角色,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最后成佛。

密宗修脉轮的一脉与道家相似,而儒家乃至于真共产主义者及一切利他的宗教团体、科学团体等在行为上皆可归为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的低级阶段,一旦有机缘接受佛法,则会迅速成为前几阶中较高阶的大乘修习者,远超许多看似修习多年的大乘者。所以本门可以用“外道”来客观标示一切非佛法正信者,但不可带有轻蔑高慢色彩而用这个语词,不但对于他们中的真行者予以敬重,也要学习与吸收他们方法中的优点。在释迦在世时的印度有一个婆罗门阶层,内部又分两派,一派修真,一派掌握世间道德及知识辅助刹帝利族(类似于王族),释迦没有一点看轻这一族的意思,也要弟子予以敬重。这两派在中国,前者即是道家,后者即是儒家。

我们这个法门是以小乘修法为主线,并结合以上诸法门。在当前社会,修大乘俨然是倍儿有面子的事,似乎沾了大乘的边境界便危危乎高了起来,这只不过是当前劣根信众及至法师虚荣心所致,要知道释迦在世时他的弟子修的全是小乘法,你敢说自己慧根一定比释迦弟子高吗?释迦他不是蠢人。至于每一步功法的原理与目的会在具体的功法中对应说明。

2014/04/14 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