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阐述这个问题只得用比方。首先,让我们看着眼前的虚空,虚空里什么也没有。然后,让我们想象在这个虚空里造一幢房子。房子造好后,我们看到刚才虚空的位置变成了房子。但是,刚才那个位置上的那个虚空哪儿去了呢?它还在那儿,没有变化过,只是与房子这个外“相“合一了。平常人只看到房子这个显“相“,把这个相当成真实的东西,就再也看不到那个与房子合在一起的虚空了。而其实,只有那个虚空才是恒久不变的,才是根本,房子这个外“相“只不过是因为砖瓦人力等“因缘“和合而在虚空中暂时地浮现,它是会变异会败坏的,一旦败坏就将消失而回归到原本的虚空状态。这个“回归”并不是说房子变回成虚,而是房子这种浮“相”消失后,虚空呈现出来,又被常人所见。同样,我们再想象在刚才的房子里放上人、动物、植物、家具等等,然后再想更多的房子乃至扩展成城市、国家、地球、星系、整个宇宙。这一切的一切其内在都不过是一个虚空,且都是从属于同一个大虚空。这就是宇宙的真相。我们可以用反向的推理再来阐述这个道理。让我们想象把我们的身体分解成各个器官,然后把器官分解成各种组织,然后把组织分解成各种细胞,然后把细胞分解成各种分子,然后把分子分解成各种原子,然后把原子分解成各种质子、中子、电子,然后再把这三种微粒继续分解成更小乃至于光子,再把光子继续一直无限分解下去,最后就是虚无,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空。同样,我们把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作类似的分解,归结到最后,都是虚空,且所有个体的内虚空都统一于同一个大虚空。
但前面的阐述能让你理解到的空,并不是修行里所说的那个“空”,上面所说的空只是色蕴中的空蕴,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物质世界”的最根本状态。但其实,在色蕴的空层下还一个无色界的大空。我们阳界里的物质层包括它有“相”之时及无“相”虚无成空时的两种状态全部消除后,就突破而下达到只有灵体及其对应的隐态“物质”生活环境的维度,当这个维度中灵体及虚物质象我们阳界的肉体与物质都不存在时所呈现的大空,就是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阳界虚空的无色界大空。要达到这一维度,必须在禅定中达到空无边处定境界。这时“人”的存在不再有什么形体,而是“空”,以你意识的“所知量”所能通达的“空间”的大小来界定你的“形体”的大小。当把无色界大空再次消除掉后,就突破到下一层识层,这要达到识无边处禅定境界才可做到。这一维,“人”当然也没形体,只有一种“识“,形体大小也象上一层一样以“识”所通达的“空间”大小为界定。其实严格地说,这两层己经不能用“形体”这种空间概念,因为一念通达范围“大“就大,一念通达范围“小”则小,随心所欲,无有定形。把这个识层也象去掉阳界生灵与物质及灵界生灵与隐性物质一样地去掉,再下深一层就是无所有大空,对应的禅定境界是无所有处定。当把识层与其对应的无所有处空再去掉,就突破而下达更深的一维,觉层。觉层是能“活”着的生灵体的最后一层“成形”的意识,是生灵最根本的意识层,这一层对应于禅定境界里的非想非非想定。如果去掉这最后一层“意识”层,就触及这一层的根本大空、寂灭大空。寂灭大空就是关闭觉性这一最根本意识后而剩下的空寂状态,因为连最后的意识也关闭了,所以“人”没有了“想”,就象睡过去一样,这个就是四禅八定之外的第九定,寂灭定。因为无有意识,所以这个定可定无穷年数,所以这层天的“人”的寿命极其长。简而言之,我们阳界肉身死亡,就进入灵界维度,灵体死亡就进入空界维度,空体死亡就进入识界维度,识体死亡就进入觉界维度,觉体无法死亡,只有关闭觉识,关闭后就处于觉界的虚无状态,即寂灭空。
但是上面所有的空依然不是修行最终要修的空,这些空都是一种境界阶层状态,无论在哪个空里住多长时间,包括最易长住的寂灭空中,就算住千万亿阿僧祗大劫,最后还是会出定而转化到其它的定或非定中去,也就是说,这一切的一切依然是会变易的会败坏的,换一句话说,这一切依然是现象界。凡会变化,则必是现象,而非根本。
那修行最终要修的是什么?是觉性空。上面所有的空在层次上都是横向的,平面的,无论它在自己的维度内如何无边无际地延伸,但与其他的维度它是隔断的,如果要进入其他维度或者说其他境界,那这一维度或者说这一境界就消失。如果我们有一种东西可以把以上所说的所有维度的空纵向连接起来,那么,当我们在所有维度的境界中出入、转化的时候,因为这个东西是贯通各境界的,所以它就不会再随各境界的转变而有变化。当然,某一境界在自身维度内的变化现象则更不会对它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它已不会随任何的现象的改变而改变,“不增不减”“常、乐、我、净”。那么,这种东西(或称为境界)有没有?有!要知道我们凭什么知道我们处于以上种种境界中呢?是因为觉性一直在或明或暗地发生知觉作用,所以觉性是任何境界中都存在的,所以它是贯通于任何境界现象中的桥接。当在任何境界中我们都用觉性透过这个境界的表象而通达其空,就象我们看房子时不但看到房子这个外相,同时能看到房子所涵盖的那个空相一样,这样我们就“外相”与“本体”都看全了,没有了认知上的偏差(这就叫“如实知”或“知如真”),那我们就不会再被纷纷扰扰的种种境界现象所迷惑,不会执假为真,永不迷失。这个具体的做法就是证到觉层后,用觉层的觉性(也就是觉的能力,其实无论何境界它都发生作用,只是要证到觉层后才能一见它的真面目),用类似于无所有处空的境界来通达各境界。打个比方,有一杯非常清澈的水,杯与水都异常透明,我们甚至都看不出有杯水在那儿,然后我们往水里各处滴几点各种颜色的墨水,在墨水未大化开之前,就会各自在水中呈现出各种形状,我们可以把这种形状当成一种物质或生灵。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墨形只是“表相”,它是浮现在水中央的,而水才是真正的“实体”。然后根据前面关于房子内涵空的比方,我们可以得知,水也不过是“浮现”于“空”中的一种“表相”,所以三者的关系是水内涵墨,空内涵水,但是其实墨也是直接内涵于空的。现在我们再在杯子区域弄上一个磁场,这样就变成水内涵墨,磁场内涵水同时又复合地内涵墨,而空则复合地内涵了前三者。所以只要我们在墨的层次、水的层次、磁场的层次、空的层次都以觉性空而内涵之,既不妨碍这些层次现象的运行,又不执迷于其中某相为“真”而住于觉性空中,我们就会如如不动,超越轮回的流转。这种如如不动的状态就叫做“无生法忍”,因为觉性空无论是某维度内的纵横上下还是各维度间的跨越延伸都是无边无际的,简而言之,法界的一切的一切都被其所涵容,当一个人把这个觉性空的境界修到遍及全法界所有的维度与角落时,会与法界契合而发生法界巨震,证入金刚喻定,这就是成佛。前面说的“无生法忍”是跨入修行终极目标的门槛,无生法忍稳定时称不动地,前一境界是七地菩萨,后一境界是八地菩萨,这时就永不退转,必定成佛,所以会得到现世佛的授记。从无生法忍到金刚喻定是量上的累积,是一种加深与扩大,但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定在觉性空中的境界叫“般若定”,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般若波罗密多”。但这个定虽然叫做定,却与禅定的定不同。禅定的定是实有阶层境界,这个定可以说是一种虚定,在境界里不能有“定”的概念,要“空、无相、无愿”,虽然那个觉性空就是最终的“我”,也即“常乐我净”的“我”,但在境界里不能有“我”这个观念,要既虚无又不能坐实成虚无,这其中的内在境界详情只有证入的人才明白,说是说不明白的。这个般若定就是我们修行真正要修的东西,因为觉性本身就存在于我们身上的,所以所谓的修只是用方法重新找到它,这就有了下一节如何修的课题。在这里先补充几句,前面所说的境界层次及比喻中的维度状况基本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内的内景,而法界有无数个如此的世界及无数的各种佛国世界,各世界之间呈一种互相镜象全息结构,一个世界内同时有所有世界,而这个世界又同时存在于所有世界中。可以把所有的已经包括了此世界的世界拿来放到这个世界里,一是却可以放得下,另外是把自己放到自己里却不产生矛盾,还有就是这个世界里的人与所有世界里的人一点也觉察不出自己已被移动。这种机理就是顶级物理学家也想不出来模型,这个要用一切皆虚、同根一即所有、维度等脱离阳界物质概念等思维来理解,不展开描述。对于修学阶段的人有所了知不陷入认知死角就够了,因为这种知识对实修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关于各禅定境界与般若境界的详细描述可参考此文《《修炼实纪》20130210实证完毕四禅九定及般若波罗密多》
2014/02/26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