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要发起一轮大精进,象释迦在世时那些大弟子那样修习,其实是吹牛。这中间曾多次反复,放逸。当时是想先证完禅定方面的最后两重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定及寂灭定,并以这方面的境界的提升来搞明白我所证的“空”到底是个什么境界、是不是即是最终的菩提法性。但这期间我因为开始看《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所以反而暂停了禅定方面的探索,而以般若波罗密多境界的修习与印证为重点。《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共600卷,看到300多卷时都无法肯定自己的境界是否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境界,因为前面这么多卷一直在否定,否定一切的状态,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那真的般若波罗密多境界倒底是什么。300卷后才慢慢有正面阐述般若波罗密多境界的内景的。约350卷前后,我才有信心确认我所证的可以使各层次无碍运行在其上的“空”境界即是般若波罗密多境界,并得到了提高。所谓的提高即是:在这之前,我虽然具有这个境界,但把这个境界当成终极实有,具有一定的着相心,通过读经,明白这个认为自己具有此境界的着相心及认为此境界实有的心均不应有。350卷到400卷就慢慢看了,看看练练,练练看看,常加琢磨。400卷后,就可以算是通达了,于每一句经文的实义都没有任何的障碍了。但后面200卷都并不着急看完,因为要把这个东西写出来是一件严肃的事,要反复揣摩印证。随着对这个境界的通达,禅定上也获得突破。11月29日打坐时完成了对非想非非想处定及寂灭定的证悟,并可以随着自己的意念在各个定之间互相跳跃转换。但这一次并没有真正进入寂灭定境界,只是关闭意、识、觉,体会了一下寂灭定的三昧。人在关闭意、识、觉之后,就象睡过去一般,处于一种一切皆闭的状态中。12月7日,完成了般若境界在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十八界的通达与合一。在初级般若境界中,往往只能进入单方面的真如中。譬如,接触色界时,你会安住色界真如而处于般若境界中,观照“想”时,你会安住“想”真如而处于般若境界之中,其它的依此类推。但很难同时处于想真如与色真如合一的真如中,这需要突破“色”界与“想”界,使两界合一。同样,更难的是把五蕴、十八界等一切界合为一界,一切真如合为一个真如,这个大真如即是大菩提。本来以为一切都已经相当完美了。但12月12日晚出现了新的境界,就是我以前所谓的那个很微细的“空”裂开了,人似乎要坠入一个巨大的黑洞,且有一切都将消散、毁灭的感觉。刚出现这个感觉时是令人恐惧的,所以初次体验时我本能地赶紧从那个境界里逃脱出来,后来经过几次探索才慢慢了解这才是真正的寂灭定的内景。前面我说的关闭意、识、觉,只相当于在寂灭定境界的门口张望了一下。寂灭定的境界相对于之上的各层定境是黑暗的,因为关闭了觉层的光明,真正的一无所有。但也因为如此,所以寂灭定是极舒服的,因为就象人深睡一样,所以这个定是可以定无数年都不出来的。这个新境界的出现带来了一个问题:般若波罗密多境界的真如是建依在这个真一无所有的境界之上还是建依在前面那个空明的境界之上。一边在分辨、琢磨这个问题,一边继续看《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大约580卷左右有一个专讲禅定波罗密多的分卷,明确地讲到寂灭定的境界不是般若境界的基础,修菩萨道的人不能住寂灭定,也因此所以佛法讲四禅八定而不讲四禅九定,也因此明白般若境界主要对应于禅定中的无所有处定,也就是建依在觉层,这也就是为什么叫终极境界为无上正等正“觉”的道理所在。至此,所有的境界全部融会贯通。1月12日晚看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13日开始着手写这篇文章,主要在于依我的实证来阐述四禅九定的内景与修法、般若波罗密多境界的内景及修法、佛法的修行纲要、附带大力地提倡一下神通的重要性。
一、四禅九定
关于初、二、三、四禅及空无边处定我的博文中曾有详细的实证内景记录,这儿对所有的境界依次作一个归纳。
初禅:就是你对色、受、想、行、识等诸界能觉察它生起、运转、衰灭,但只察知这个全程而不被这些东西牵动,从而不迷失于这些现象中。打个比方,你坐在开阔的山尖,感受风起风灭、来处去处、强度及触肤的感觉等等。但你只感觉,不起联想,不起杂念。譬如东方来风了,你就仅仅真实地感受东方来风了。你不要因为“东方”这个概念而引发联想:“哦,东方是我家,家人在干什么呢?可能在做饭吧。会做什么饭呢?昨天那个店里的菜真好吃。就是有点贵。现在什么东西都贵,真是没办法,生活难过。工资又那么少,不知这次年终奖能发多少。肯定多不了,老板那么抠。还是自己当老板好。只是老板也好象没那么好当的。真不要工作去创业还真有点不太敢……”如此等等,也不要因为风的其他信息而引发其他联想。纯纯粹粹地,风来了就感觉来了,风去了就感觉去了。同理,对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闻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任何事物都以这样的状态处理,这就是初禅境界。因为这个境界还只是禅定的初步,所以感觉还不是那么细腻,风来了你能感觉风来了,风没了的时候,你会一直绷紧精神等风再来。风来时,你如实感觉它,这个术语叫“伺”,就是它在这儿,你侍伺了它。风没时,你一直在等它,这个术语叫“寻”,就是它不在了,你寻求它。当然,如果风不在了,你就想别的东西去了,起杂念了,那就是出定了,不作数了。因为你或“寻”或“伺”,一直处于觉知之中,但这风起风落,都是你的外境,与你似乎没什么关系,你只感觉而不追逐它,从而就不迷失。同样的,再进一层,你的意念的起落也被你象风一样观察,你的“意念”“感觉”也都成了你的外境,你从频繁的意念的迷失晃动中解脱了出来,这时你就得到了一种清静,从而产生一种喜悦。这个就是初禅的定义:“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所以修初禅是很容易的。但也不要小看这个境界,只要福德够,修到这个境界的人就可以转生到色界天的梵众天及以上,这个天已经比我们平常说的玉帝的那个天高好几重了。
准二禅:这个境界就是指初禅境界比较纯熟后但又没达到二禅,只是接近二禅境界的一种中间态。虽然表述上可以这样,但其实这个境界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境界来定义,因为这个境界到二禅境界是一个质的飞跃。在初禅境界中,观风长久之后,就会越来越静,感觉也就跟着越来越细腻,你慢慢慢慢地在没风的时候不再等风来,而是没风时就感觉没风时的各种状态与感受。在这之前,你的观念都是有“风”时才算状态,“无”风作为一种感知的默认状态,被忽略了,不被作为一个正规的状态而被觉察。到这儿,你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你把“有”风与“无”风作为风界的两个平等的不可或缺的阶段并列起来、无间地连接起来。这样,你的感知就从平时的只关注“有”而忽略“无”的状态到“有”“无”两种状态相续无间断地觉知的圆满状态。同理,你依这种状态对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鼻子所闻、舌头所尝、心身所感、意念所思都作这样的处理。长久后,你就可以对心身内外都保持在这一种觉察之中。这个就是所谓的眼根法门、耳根法门、鼻根法门、舌根法门、身根法门、意根法门。这些法门其实都没有什么差别,都不过是以一根深入而达到通达诸根的目的,只是对诸劣根的人才方便开说诸法门功德不同,修到最后,都是六根合一。所以你不必选功德多的法门,应该选你最容易掌握的法门。对于当前时代心思都极散乱的修众,意根法门,即观念头法门才应该是最好的对应法门。这个境界中,因为“风”无时你就感觉“风”无时的状态,就象感觉“风”有时一样,所以你已经不再等候风再来,所以就没有了“寻”这一种状态,只是“有”时伺“有”,“无”时伺“无”,这个就叫“无寻有伺”。因为这个境界一直在感知自身的内外诸境,所以会慢慢出现初级的他心通神通。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你很容易察知他人的情绪、脸色、眼色等等信息,即便你不抬眼看他们。进一步就会察知对方的心意,象诚敬度、心机、情感真假程度等等,当然再进一步就能感知对方的根性、品行等等。
二禅:这个境界很重要,因为后面所有的境界都不过是这一境界的加强。在准二禅境界中,由于你一直察知风的状态,所以你的意识一直保持在“察知”状态中,慢慢地你对你所察知的东西不太在意了,不去分别了,而纯粹地保持在一种察知状态中。你不再去分辨“有”风还是“无”风,这两个阶段的各种状态,被抽象的模糊的“外境”所代替。再进一步,这个抽象的“外境”也越来越模糊了,渐渐淡出,最后仅剩下觉知本身了。在我们平时的习惯中,觉知总是与所觉的外境成对出现的,现在因为放松,主动性的对外的觉知消失了,所觉的事物也消失了,唯有一个觉知本身存在。这个时候,你会突然觉醒:谁在觉知?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时刻,有些人可能要经过好几次这样的警醒状态,有些人可能一次性就抓住了这个“谁”。在技巧上,这个时候要突然用自己的觉知回照这个在觉知的东西,你就会发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初现时各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有象月亮,也有象宝珠,即摩尼珠,也可能只是一团模糊的亮光团,甚至是恍惚地有些透明物质的虚空,不一而足。这个东西就是神识,也就是所谓的灵魂。这个东西发散时就是透亮的虚空状态,凝结时就是摩尼宝珠状态,其他的都是中间态。这儿所说用觉知回照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一般我们的意识就象探照灯一样是向外扫射的,然后辨别扫射到的东西形成逻辑意识。因为长久这么做,就只知道扫射,而忘了探照灯本身。这个回照就是要逆着灯光的扫射,去探寻探照灯本身。当你抓住了那个能觉知的东西后,就觉知这个东西本身,也就是“能觉”与“所觉”合一,这时你会心脉忽然大开,然后似乎有一股热能从心窝上达脑中央,你整个人会处于一种欣喜状态中。而你所定住的这个“觉知体”,也就是“神识”,会越超你的肉体本身,超然独立,湛然自明。你会明显地了知这个东西不属于你的肉体,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对于这个东西来讲,你的肉体跟外界的物质一样,与它没有什么相干。你定在这个神识本身,没有识别概念,仅有一种欣喜的感觉时,这就是二禅正定。这个境界的在运用时,则可以定住,但依然可以感知外界的一切,只是感知的一切跟你没什么相干,了了分明而毫不相干。在这种运用之下,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杂念、意识、思维的起、承、转、灭整个过程,对于意识、感觉等的运行机理了如指掌。并且你也就真正明了什么叫“六根互用”,因为六根的识性都归结到这个东西上,所谓的六根只不过是它一个根。因为在这个境界中,“能知”与“所知”已经合为一体,这叫“内定一心”,不再觉知外境及寻求外境,这叫“无寻无伺”,因定而产生一种大喜悦,这叫“定生喜乐”。这个境界最容易被误以为自己明心见性了、得道了、乃至于成佛了。我自己就曾以为到这儿是明心见性了。为什么说这个境界是一次质的跳跃,是因为这个境界是人的肉体的“意”与内在的“识”分离的一个境界。平常人的“意”与“识”是混合的,“意”是表象,背后藏着的及主宰的便是“识”。“识”虽然偶而也独立运作,但一般人觉察不到这两者的区别。“意”是思维的、逻辑的、思想的,“识”是识别的、直觉的,在意识运作的每一个过程,往往是“识”在第一时间作用,然后才是“意”的运行,只是“识”的运行时间极短,一般没有禅定功夫的人无法觉察那么短的时间内的细景。“识”的分别是一种观照型的直觉型的识别,而“意”的分别则是逻辑性的思辨性的辨别。在了知了这个境界之后,如果以后想快速地进入这个境界,是有一个小窍门的。那就是无论你意守在何处,你要使所守的那个虚空脱离肉体的维度,这样那个神识就很容易浮现出来。为什么守任何地方,乃至于包括外界的花草树木、山河大地,都会导出这个似乎应该在你身上的神识的出现?这个到更高的禅定境界时就自然明白。这个技巧其实就是道家所谓的“玄关”,玄关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因为与体内体外无关。虽然道理上守任何地方都可以,但还是以守脑中央为最容易。守脑中央时,只要关闭脑部经脉尤其是脑两侧的胆经,就很容易进入二禅。所谓的关闭经脉只是象我们注意呼吸一样,不要在呼与吸的转换的刹那让意识产生晃动。只是守脑中央容易产生一个弊病,就是容易气血郁头,这个可以以意守脑中央稍下一点点的部位来解决,可以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找到最佳的意守点。
三禅:这个境界其实不过是二禅的进一步成熟。人的神识一般寄居在心脏里,所以,平常人的感觉常常都是从心发生,所以中医有一个概念叫“心神”,这个不是因为心脏产生有意识,而是因为神识寄居在心脏。二禅时,心脉打开,神识上升到脑中央与性识重合,从而神识独立显现出来,并产生极大的喜感。这个喜是属于七情之喜,它本身依然是一种情绪。人界是因情而有的,为情所缚,而对应的就是中丹田的神识。神识上升到上丹田与性识重合本身就是一种脱离情欲的表现。只是二禅因为是神识与性识的初步结合,情欲的习气并未断尽,所以保有七情之喜感。定境进一步成熟之后,这种情欲习气便渐渐减少,喜感也随之消退。由于明明了了地体会了喜感的消退,了知到喜感的不可长久,从而相反地产生了一种极悲哀的情绪。因为前面诸境界中长久地观察了外境的虚幻性,也看清了众生妄作的愚昧及种种丑恶,修到这儿,就会产生极强烈的不愿意再去沾染红尘的出离心。走实证的路的人,修到这儿平时生活中就往往不愿意接触社会,喜欢一个人清清静静的呆着,显得厌世、孤僻、内向、宅。定境中,悲哀的情绪与出离的情绪过后,就产生了一种超越、脱离红尘的详和境界,其实就是情根断去后而得到的一种从无穷世的情、欲的缠缚中解脱出来的境界。从机理上讲,就是上升到上丹田的神识与中丹田的连接彻底地断裂,不再被情所牵。你会有一种从红尘中跳出去,远远地或高高地看着芸芸众生而安祥的感觉。这种安详中伴着一种大乐,或者说安详即是大乐。这个术语就叫“离喜得乐”。“喜”与“乐”是有差别的。“喜”产生于中丹田心脏区,“乐”产生于上丹田脑部区。“喜”是浓烈的,“乐”是平和的。诸位可以自己直接体会一下这种差别,你对自己说“好高兴”,再对自己说“好快乐”,看两者的区别。上面所说的安禅观看芸芸众生等状态,只是说这个境界的运用时的状态。正定状态则依然是意识体觉察意识体本身,“能知”与“所知”合一,只是有一种大乐的感受在。到这个境界,生活中情根也会渐渐淡去,感情、情绪不再可以成为主宰,而是可控的积习余气,似乎是你意识中心之外的云云雾雾。
四禅:这个境界也不过是三禅的进一步成熟。三禅的“乐”定久了后,依然会败坏,然后产生极大的苦感。这个苦感是对于无穷世的轮回的综合记忆,所以初次经历这个时刻的人,有可能会有异常悲哀的情绪,会有抛弃肉体、逃离尘世的强烈冲动。同时,意识体也会向头顶移动,欲冲出头顶。这个时候,还是要冷静一点,但可以任由意识体向头顶移动。如果你的百会穴本身是开的,则可能会顺利出顶门,一般讲会在头顶稍上方一点自己停住。如果过于远离,则还是应该用意念控制住,否则或许有生命危险。如果百会穴没开,则可能会顶着百会穴停住。这个出顶门就是所谓的“元神出窍”。在顶门上方停住后,会发现天地是无限的虚空,有的会直接进入空无边处定境界中。上面描述的是四禅境界初次体会时可能会有的内景,并不是真正的四禅正定。在再次或经历了几次这个体验之后,再次达到苦感大发作时,则应该意守意识体在近头顶处定住。这样苦感一过,就会出现寂然静宁安祥超然的无苦无乐境界。这个术语就叫“寂定一心,无苦无乐”。这个境界运用时,当然依然可以去觉知外界的一切的,只是虽有觉知,但这个东西是始终寂然无动、无分别、无苦无乐的。三禅境界是远远地站在红尘外超然回顾红尘,看起来是超脱于红尘了,其实还没有。因为回顾之时,即记念红尘之时。就象一个人说自己不再想某个人时,则正是想起那个人的时候。四禅则是真解脱于红尘了,不再回顾红尘,心意已经指向红尘外,是跨越世间与出世间的一道门。
上面写的准二禅到四禅的境界其实不是完全正确的禅定状态,写得只不过是大约大多数人会自然而然要经历的过程。如果能深入到更高的境界,就会发现其中的错误。因为上面所说的诸境界,都还保有月亮、摩尼珠等有相想,而真正的状态则应该把这些形相化为略为透明的虚无,以“虚无”觉察“虚无”。但在知道真正的正确的境界的前提下,在不妨碍向更高境界修证的情况下,是可以具体地在这个境界上把这个或月亮或摩尼珠的神识修成一个可用的“神身”的。这个在道家就是指修“婴儿”,就算是修佛家的人,也可以修出这个“神身”去灵界活动。出神有两种区别,一种是出“元神”,一种是出“阳神”。出元神,就是直接出这个摩尼珠。出阳神就要辛苦一些,这个就是道家的丹功的练法,要把整个肉身的经脉窍穴全身练开,达到五气朝元、三花聚顶的纯阳状态,这样就会练出一个阳丹,也象摩尼珠一样的亮珠,但象“太阳”,而原来的“神识”就称为“月亮”,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就成了“阳神”。阳神可以象太阳一样发光,这个光可以象神识一样,觉知任何东西,但寂然无动无分别。境界高时,就可以发现这个光就是一层层的微颗粒的排列,从里向外一层层疏朗开来。阳神的作用就是可以直接影响一些我们所在的阳界里的事物,而元神则只能通过影响灵界里的事物间接地影响阳界里的事物。如果把全身修到纯阳状态,就相当于整个肉身就是一个大丹,这样就可以直接肉身出现分身术之类的神通。无论元神还是阳神,都可以出顶门渐渐从近到远地练习探索整个灵界乃至法界,去了解比我们这个阳界大得多的另一个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练得好的可以试着飞天去观察天界,乃至于飞到其他佛国观察诸佛。刚开始无论看到的是什么,不要去管真与假,只把各种现象储存到记忆中,时间长久后,历练多了,加上境界也更高了,许多事自己就明白了。明白久了后,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主观运用了。释迦刚出神时也不知道那些鬼界、天神是怎么回事的,当然他比我们适应与熟悉起来要快得多。一般讲,修到这个四禅境界,甚至是二禅以上的境界,如果是再来人的话,里面的投胎的前世所得的神身是可以直接调用出入灵界、天界、法界的。当然要完全在阳界显现出里面的神身的前世的法力则还是要肉体境界跟上,而灵界、法界则容易显现更多的原来等级的法力。如果真的修到四禅的境界,则还会出现一个比较有标志性的现象,那就是得无学境界。所谓的无学境界就是什么事看几眼就知道原理,不需要他人教导。看经文之类的也一样,无师自通。
空无边处定:无论前面是以何种方式修习四禅,或月亮、或摩尼珠、或光团、或虚空,到神出窍后,都得把这些形相全部散掉。这时,天地间唯剩无边无际的大虚空。这就是空无边处定。初期时,可能会有一股强大的能量把你的肉体化掉。一般讲,到四禅之时,你的肉体在禅定状态中只是一种能量团,没有具体的骨肉。只是肉体的皮肉、内脏所对应处看上去能量薄一些、能量颗粒散一些,而骨头等处能量看上去厚一些、致密一些。但这股能量会把这些东西统统消融为完全空无的虚无,从而使天地间的外大空与肉体的内空统一成一个空界。空无边处定刚开始可以以自己所在的位置为中心点向无边无际的十方上下觉察整个大虚空。当然,所谓的“自己所在的位置”处不能有一个有形相的“我”,也是一片虚空。然后慢慢修向“空”有多大“你”有多大,“空”到何处“你”到何处,“你”与整个大空契合,“你”就是“空”,“空”就是“你”,最后没有了“你”。而这个虚空到底可以有多大,则在于你的修习,可以仅是地球,也可以是整个银河系,乃至三十三天到十八层地狱,乃至整个小千、中千、大千世界,乃至于整个佛国、无数佛国、遍法界。
识无边处定:当“你”与大空契合之时,如果“你”思索“你”为什么能觉知虚空?是在何处觉知这么大的整个虚空?这时,你会发现虚空之内、更深的地方有一层更精细的类虚空弥漫在整个大虚空的每一处,正是它觉知着虚空里的每一件事物及虚空本身。这个东西就是“识”层。它漫天漫地,所有的众生的言行举止都运行在它之上,所有的灵类都在共用着它的“识”性,也记录着所有的众生的无穷劫的所作所为,即业障与福德,它既时时刻刻地识别着所有的有记、无记业,无论这个业多么微细及多么无意,同时时时刻刻地记录存储着这些信息。所以,如果不非得把“无明”作“起颠倒想”这样的纯概念的解释的话,则这个东西就可以叫它“无明”,修到后面更高层时就可以知道正是这个东西遮弊了人的清静觉性。这个东西我们还可以叫它“集体潜意识”或“末耶那识”。这个识其实与二、三、四禅的那个意识就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修到这儿,我们见着了它的全貌,而之前的那几个境界只不过露出它的一点头角。这也就是前面说的无论守什么地方都可以守出意识体的机理所在。这个识层的运用就很大。譬如你想了知纽约的状态,就可以直接动用纽约处的识层来识别纽约的种种状态,就象纽约处的信息于纽约处的虚空中浮现出来一样,不必再用天眼费力地观察纽约,这个效果自然大不一样。如果说二禅是意与识的首次分离的话,那识无边处定则是意与识的完全分离,识完全独立。正因为如此,所以作为意的基础的大脑的状态就可以被我们用“识”更清晰地体验,我们会发现大脑是象心脏一样作脉冲搏动的。因为平常人是用以大脑为基础的“意”来控制意识,而“意”本身就运行在这个搏动之上,所以是觉察不到这种脑跳的。但当人的意识完全上升到“识”层后,“意”层的运作机理自然就可以被这个更深的觉知体所觉知。同时我们可以感觉乃至直接观察到大脑的各种脉冲波的形态及声音,也可以感觉到大脑各区的功能。譬如大脑前部尤其是右侧是思维区,但大脑后部尤其是右侧则藏着一个备用的思维区,如果用意念关闭前部的思维区,则后部的思维区则立即被激活运行。当然,如果前部思维区被损伤,我想这后部思维区必然是会被启用的。这儿说的关闭,是指关闭脑区相对应的经络气机,就象呼吸闭气一样,但不是完全闭住不动,只是让经络气机的流动处于意识的监控之下,就象我们关注着呼吸的进出一样。这个技巧在四禅九定纯熟后进行各境界之间自由地互相跳转时是很有作用的。
无所有处定:识层初接触时是觉得比较空的、透亮的,但慢慢地,就会发现它依然是厚实的,就象一种水银一样的云雾,把每一个角落都遮弊起来,让人发闷。所以使人有屏除它、想透气的想法,或依法理直接去屏除,这样你就会发现识层下还有一个极清虚的大空,就象我们穿过漫天的白云看到了清澈无比的蓝天里的虚空。这个就是无所有处定。这个境界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境界与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境界有极大的关联。这个境界又是一次飞跃,因为我们突破了“识”层,进入了“觉”的辖区。在“觉”层纯熟后,就可以知道“识”层所谓的直觉是一种极高速的识别,因为那个本能的识别所需要的时间极短,所以我们以为“识”的觉知方式是真的一种觉知。而“觉”则真的是完全没有中间过程的一种觉知,相对于“觉”来讲,“识”的那个极高速的识别过程依然是一种“念”或称“思维”,跟我们“意”的“思维”没有本质区别。无所有处定极象空无边处定,只是更干净、更清虚,因为没有了空蕴层与识层。
非想非非想处定:因为无所有处定极象空无边处定,所以依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谁在知?谁在觉?从而象发现识层一样发现更深的一层精微的东西——觉层。“觉”觉知外物时是不需要介质、时间的,无法形容它的速度,因为没有了“速度”这个概念。发现觉层之后,自定在这个觉本身上,就会发现,当“觉性”觉察“觉体”时,立即被“觉体”本身所觉察,所以“觉性”被立即断掉,但“觉体”觉察到被觉察的同时,本身就是新“觉性”的产生,然后这个新“觉性”又立即被“觉体”觉察而断掉,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觉性”,如此一直循环,所以这个觉本身就象处于一种极高频的微微的晃动之中,这个状态就是非想非非想状态。“觉性”觉察,就象一个“想”,但一出来就被“觉体”觉察而断掉,所以这个“想”刚萌芽未形成就被断掉了,所以不能说有“想”,但因为有“想”的萌芽状态,又不能说完全是“无想”,综合起来便只有叫“非想非非想”。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观察到“想”的生灭的全过程,否则发现“想”时都肯定是在“想”的中途。而“识”与“意”的生灭的全过程因为层次上低于觉,所以可以较早地被清晰地观察到。“想”是与“觉”同根的。之所以前面象四禅之类的自定状态不会产生这个非想非非想类似的现象,是因为其实那个时候“觉”在偷偷地发生作用,前面的所有自定,其实都是“觉”在觉察那些境界而定住的,并不是真的是它们自定。
寂灭定:就象在识层处纯熟后,会发现识是“物质”性的。同样,在觉层呆熟后,会发现觉也是“物质”性的。不同的只是当识层破开时,你会欣喜,因为你摆脱了一种闷闷的状态得到极清虚的状态,而觉层破开时,则是一种极恐惧的状态。因为觉层裂开后,你会觉得“你”正在掉入一个无边的无底的巨大的黑洞之中,是一种什么都结束,彻底毁灭的状态,所以“你”不愿掉下去,你要挣扎回觉层之上。我自己就是经过3、4次试探才真正进去的,前面几次都不敢大胆直入。进去后,你的意、识、觉会全部关闭,一切寂灭,人就象睡过去一样。这种睡过去的感觉是极舒服的,因为没有任何烦恼。这个境界因为意、识、觉层的关闭,跟外界没有任何关系,就象到了一个独立的空间或者干脆叫胞胎里一般。所以罗汉很喜欢这个境界,有些一定就几万年甚至几劫。但修大乘的人,修菩萨道的人,是不可以住在这个境界中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法只讲“四禅八定”,而不叫“四禅九定”。为什么修菩萨道的人不能住这个境界,后面讲般若境界时会具体说机理。寂灭定还有其他象“无想定”之类的叫法。
修习圆满各境界后,还要修习各境界的自由跳转。从初禅逐层到寂灭定,再逐层退到初禅,叫狮子频申三摩地。在所有境界中自由跳转,叫集散三摩地。
二、般若波罗密多
禅宗所谓的“禅”即是般若波罗密多境界,跟禅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便于阐述这个境界,得先打个比较长的比方。
诸位先想象自己的前面有一个大虚空,然后想象在这个虚空里造了一座房子。房子造好后,许多人就会只看到房子了。那在房子造起来之前这个位置上的那个虚空哪儿去了呢?其实它哪儿也没去,一直在那。无论房子造了还是拆了,它都无增无减、无损无益、无任何变化,它虽然与房子同在一位置,但互不相干、互不沾染。平常人因为很会着相,造了房子,就会关注于房子,而根本不去关注这个空还在不在。现在我们扭转这个概念,要知道这个空一直在那儿。现在我们再在房子里放置各种家俱。要明白,无论那个家俱多大多小,它所在的那个位置的那个空也依然在那儿。然后我们再在房子放一些人及动物,不要被迷惑了,动物与人所在位置的那个空依然是一直在那儿的,动物与人的移动,都只不过是在虚空中穿越,而虚空本身从未动过、从未变过。现在我们再来点抽象一点的想象,想象我们的思维、意念在空间里运行,就象可以直接在空中显像的四维电影一样。无论这个思维、意念所想象的事物及事件是多么的美好或丑恶,都与它所在位置的那个空间没有任何的相干,虚空依然没动过、没变过。了解了这些现象,我们就该明白:这个世界中无论是虚的还是实的事物与其本身所在的那个位置的空都是互不相干、互不沾染的。
这个比喻中的虚空就是指代法界(也可以叫菩提、真如、法性、佛性、法身、本来面目等等),一切的现象界或虚或实的东西都是法界中的一个浮影,与法界本身毫不相干。法界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有变化。我们肉眼能看到的虚空只是五蕴中的空蕴。从前面的禅定境界的介绍中,我们应该知道,空蕴下面还有大虚空层、识层、无所有层、觉层、终极层。那么真正的法界是指哪一层?哪一层也不是,而是所有的层,包括凡夫的七情六欲等等诸层。法界不是一个平面概念,而是一个圆满的多维多方的概念。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一切界都包含在法界之中。般若波罗密多境界即是以类似于禅定中的无所有境界而通达一切界、觉知一切界。这个通达不单是立体上的纵横向的、也是层次深浅上的纵横向的,还是维度界性上的遍及向的。为什么说是类似于禅定中的无所有境界,是因为禅定的无所有境界中,是把无所有境界当成一个真境界的,当成一个“实有”的境界的,但在般若波罗密多境界中则不能有这种“实有境界”的观念,因为这个境界也不过是其他状态中的一种。所以般若境界就是处于无所有境界中觉性半自定的状态,就是指基本是一半觉知一半自定。用一半觉识去觉知,则可以了知万事万物的状态与流转机理,长久如此,便得一切智智,即佛智。一半自定,则既不脱离无所有这个觉性境界,又不坐实成实有的无所有境界。这样便可以体、用皆得,不离体而成妙用。这个就叫菩萨修习般若境界时的“方便善巧”。为什么不以非想非非想或寂灭定境界来行般若波罗密多境界?那得先说般若波罗密多境界的目的。般若波罗密多境界作为成佛的唯一的必须的技巧,是因为它以觉性来觉知一切,当这个觉知持续得越来越久时,觉性就会越来越圆满,而觉知所得的一切智智也越来越圆满。什么叫觉性越来越圆满,就是指觉性深入了一切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什么或虚或实的事物的外在与内涵不在觉性的觉知中。当一切都觉知到之时,会于一刹那与整个大法界(大菩提、大真如)完全契合而证入金刚喻定,此即是成佛,此时已经圆满的觉性便叫“无上正等正觉”。而所谓的一切智智越来越圆满,就是因为觉知的结果的积累,对整个法界的一切事、物、法、理无所不知。这两个名词只不过对同一件事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描述罢了。因为要觉知现象界才能完成这个过程,所以非想非非想定做不到,因为那是觉性自定,不对现象界进行觉知。而寂灭定更做不到,因为这个定是关闭觉性的,根本不觉知。所以菩萨是严禁住在寂灭定中的,因为这个定太舒服了,住久了就不再想出定,不再去修菩萨行,那就不能完成觉性与一切智智的圆满,没有一切智智就无法转法轮渡化众生,就完成不了菩提心的慈悲大愿。菩萨只有到法王子位乃至一生补处菩萨等级时才允许住寂灭定中。明白一切事物本来是空这个道理是比较简单的,看一下前面的比方,大家都能领悟得差不多。但真要深入掌握这个境界的定境技巧并圆满统一各界于一空之中,则还是很有点难度的。但般若波罗密多境界是成佛的唯一方法,且得般若波罗密多境界后,依般若境界修习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五度一天,即可以超过不知这个境界的人修行大布施、大净戒、大安忍、猛精进、深禅定无穷劫所得的功德的总和。所以得般若波罗密多境界,不久即入不退转菩萨位(七地及以上菩萨),即得诸佛授记,而于不久的将来便必定成佛。所以这个境界是极值得乃至必须去化精力去修习的。大致来讲,修习般若波罗密多有三条路子:
1、相似般若波罗密多。这个就是指没证入前依理修习般若境界。生活中,无论什么东西,比如色界的各种物质,所遇所见皆想象成空。比如前面比方中的房子,要想象成空。初期可以只想象那个房子里面的空,后期可以想象房子象虚像一样“浮”在虚空中,空与空中的现象一起观想。然后是对有灵类,包括你自己及周边的人,也作房子一样的想象。然后你对自己身上的感受,想象那个感受也运行于空中。总之,眼、耳、鼻、舌、身所有的感觉感受,都作这样的处理。意根当然也要作这样的处理,但你做不到。因为你没有禅定境界,你一直就是用意去假想前面的种种空,但你没办法用意根把意根想空了。你可以说自己不着相,但你想自己不着相时,你正有一个“不着相”的念,这个就是相。如果你再想不着相于这个“不着相”的念,你依然还是有一个念,无论你加了多少个“不着相”,你都免不了有最后一念。所以你只能尽量去空掉其他五根的所觉所缘。长久这样坚持,你或许慢慢慢慢就得到觉性,因为你一直在觉知,久了后觉性就浮现了,这其实就是在修禅定。禅定境界上来了,你的觉性也就出来了,从而证得般若境界。但这样的过程比较慢,并且容易在识出来之时就以为自己得正境界了。以本来是空的机理,直接修空,这是正相似般若波罗密多修法。至于其他的,比如以万物无常终究成空之类的机理去修空,则已经偏离正法。在般若境界法理中,“无常”是指在般若境界中连“常”的概念都没有,而不是变幻无常的意思。这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明确说的,不是我杜撰。
2、顿悟法。因为般若空境是无法由思索而得的,是一个必须证入的境界,由于这个空性的本来存在,所以可以籍由某种特别的机缘一下子窥见它的真面目,这就叫顿悟法。这种方法以禅宗为最突出。禅宗的“棒”“喝”就是在一个人长期苦苦思索某个问题、意念非常集中之时,猛然地给予猛烈的刺激,从而使思索者一下子懵过去,脑中便一片空灵。这一片空灵之中,“意”与“识”都全部断掉了,只有“觉”还在,但就是“觉”也已经静止了,换句话说,“觉”也被动自定了,因为它也被懵了。如果思索者在那一刹那,猛然发现这个东西,这就一下子证悟到无所有处境界,窥见了觉性,也即得到了般若波罗密多境界的体性,这就叫“开悟”,叫“明心见性”。不单单禅宗这一种人为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其他的象一些突发的意外,比如摔倒撞到了脑袋,也是可以出现类似的状态的。还有其他的象神、佛加持类也可以。我自己第一次进入这个境界时是2009年春吧,当时看了《华严经》上床睡觉,因为看经文起了兴,就起愿请诸佛加持让我证入这个最终的境界,结果一躺下,象平常一样回照脑内的那一瞬间,发现脑内空白一片,不是以前所守的虚空,是一种极精微的虚空。当时我认为自己证入了“菩提”空境,当然以现在的境界回看,那证入的就是无所有处境界,也知道了不是终极境界。顿悟法的现象就是如此。但顿悟法所得的境界是比较小的,是不通达的,尤其是没有禅定基础的人。所以这个境界还得好好修习才可以真正地获得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境界,从而获得无生法忍。
3、禅定切入法。从前面所写的禅定境界及般若境界的内景可知,禅定境界中的无所有处定就是与般若境界对接之处,其中只需要一点点的心念机理的转换。所以以修禅定而证入般若境界在我看来是最可靠的一条路子。这也是为什么般若境界虽是大菩萨境界,而大阿罗汉却可以理解内在三昧的原因。只不过大阿罗汉所体味的般若境界的三昧与大菩萨境界的般若三昧相差甚巨,譬如萤火与太阳。以禅定而契入般若境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极容易直接修入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境界之中。因为禅定的境界本身就已经六根合一、通达各界,所以转入般若境界后,很快就可以修得诸界合一的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六地菩萨必须修满禅定境界、七地菩萨必须修满般若境界的原因。严格来讲,七、八、九、十地菩萨才称得上真正我们民间所谓的菩萨的含义,全称叫“菩萨摩诃萨”,翻译叫“大菩萨”。而五地前的菩萨除了功德与菩提心可能胜过大阿罗汉外,法力与法理未必比得过,因为大阿罗汉修完了禅定,而五地前的菩萨基本没有很深的禅定功夫。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境界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要安住般若境界不动,要求我们平时一边生活一边安住般若境界,乃至于我们一边想问题一边安住般若境界不动,这要如何做到?这个“方便善巧”必须是通达所有禅定境界,达到“意”、“识”、“觉”可以分离的人才可以做到。因为这三者的可以分离,所以我们可以用“觉”来安住般若境界的本体,此本体无造无作、无变无动、无增无减、无所有、无相、无愿、空、无一切概念。而同时我们可以用“识”来识别、“意”来思考,从而达到真心与妄心共运而不相涉、不相碍的境界。所以虽识得幻相万千,而真心无动,觉性恒一。虽真心无动,而识得幻相万千,佛智得成。
本人目前的境界是可以安住诸界合一的无所有定的觉性之中,但这个无所有处又与禅定的无所有有区别,是可以透到寂灭定的那个终极层的,只是故意不闭觉性,故意建基于觉性之上。前段时间基本每天大多数时间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安住,这几天又放逸了,守的时间减少。后面的任务就是争取每时每刻都能安住住。关于般若境界的有些经文有些人有理解的错误,在此捡几句常见的阐述一下。
《心经》中前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面又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不是前后矛盾?我们重新回想前面那个大比方,房子位置本身就是空,这两者不同性、不相合、不相干、互不沾染,但也无法分离,所以说“色不异空,……,空即是色”。但色毕竟是幻有,空是实有。当契入大空性之中时,空性中一无所有,就象那个大虚空中房子、生物之类的跟虚空本身没有什么相干,有没有它们虚空本然就是在那儿,虚空本身一无所有,所以说“空中无色”。这前后两句是从“用”与“体”两个角度来讲。开本体之觉,则万物皆如幻相虚浮于本体之中,色处即本体处、受处即本体处,乃至识处及一切处即本体处。闭本体之觉,则一无所有,空空如也,连“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概念也没有,也没有“体”、“性”、“用”等等一切概念,湛然清静。
《金刚经》中“无所住而生其心”,往往许多人理解为“心时时有生却事事物物不住”。其实只要用的是妄心,无论你怎么认为不住,都有一个最终的不住之念在。这个前面说过,不可能以意根而断意根。如果你以“觉”安住本心,本心从未动过,无生无灭,那以“识”与“意”所运转的妄心,就象火一样,用过即自然灭去,根本就没有刻意的“灭”。所谓“无所住”是指妄心本幻,本心于此妄心本无住,本心虽安住却无“安住”的概念,因为本心一无所有。而“生其心”则即指生妄心,然于本心而言,则无妄心生过,亦指安住本心即是生心,但说生而实无生。这儿的妄心便指“色、受、想、行、识”诸类。
“初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初时的状态,就是凡夫的状态,看到山水即着相于山水,以色相的山水为真为实。中期知道山水真如乃是空性,所以只看到空性而没有了山水。这个在今年4月时我就可以做到在洗手洗碗之类的事件中,把手想空、碗想空、水想空、水龙头想空,然后把这些空连成一片,关注于这个大空,眼虽见手、碗、水等物,但没有这些物想,虽有洗涮,但没有手摸碗等等感受。关门则无门想,只是内外虚空一片。这是真的,绝不是假想,是睁眼中的真实活动时的状态。最后知道山水的真如空相与山水的色相皆无碍,便可以安住空相而不坏色相,便又以山为山,以水为水。这是般若境界对于色界的修习过程。
三、修行纲要
修行就是修那个本来空。一切东西都是那个空上运行的幻有,千百亿年来,我们把这些幻有当成是实有,一直追逐而迷失。修行就是再次地通达那个空,并再次承认那个空就是我们的本来而安住住,便永无迷失。这个安住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只顾自己解脱,直接证入那个空中,直接回归,这个就是小乘境界。另一种则是知道了道理乃至于证到这个空后,看到众生都还处于迷失之中,非常可怜,起大慈悲心,想去让这些众生都能明白过来。但要想这些众生都明白过来是要有本领去摄服他们的,不然他们根本不能相信你的话。所以就一边安住在这个空中,一边去了解众生界及整个法界的一切道理,以便于渡化任何类型的众生,这个过程就是菩萨的安住般若境界修菩萨行。当有一天,所有的维界都已经通达,所有的道理都已经掌握之时,也即对整个本来空的完全的觉知,便于一刹那契入大本来空之中,此即是成佛。而这个菩萨行的境地共分十级,叫十地。而内容则叫六度,即六个方面,分别叫布施、净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除了精进是一种状态外,其他的五度一般的修习方式是先布施、再净戒、再安忍、再禅定、再般若。因为这个顺序,所以五地之前的菩萨都基本不具备法力的,因为那都还在修布施、净戒、安忍。要到六地,则必须修习禅定,从而具备部分神通,而七地则必须修习般若,则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菩萨位,得佛授记。所以如果仔细研究这个过程,则是不合理的。因为只有修得般若境界,才能安住在般若境界中修习其他五度,从而使其他五度变成波罗密多。波罗密多的意思就是到彼岸,也就是说,没有般若境界的基础,其他五度是无论如何修也到不了成佛的彼岸的。所以先修习般若境界有几个好处,一方面是得了这个唯一可以获得佛境的般若境界后加速了觉性成熟的速度。另一方面,在般若境界中的五度波罗密多修一天乃至于修一件,就可以超过没有般若境界的五度的无穷劫的累积功德总和。比如你生在帝王人家,前半生一直作大布施及其他五度,而我前半生全用来修般若且终于证入般若真境界中,那我依般若境界所行的一件功德就可以超过你前半生所有的功德总和,这个帐谁也会算得来。所以以我的看法,修行的人应该先修般若境界打底,然后在般若的理中修通禅定,以禅定境界切入般若境界,然后再依般若境界来修其他五度,这是最好的修法。当然这也确是需要一个人的根基的,因为修证完禅定及证得般若境界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接下来要传的法,就是以这个思路设计的修行路子,当然也附带有正常六度顺序的修习法,暂时就叫齐天正法。
关于神通,是很需要拨正轻视乃至贬低它的观念的,到高级菩萨地,神通是必须具备的,因为只有具备了神通,才可以了解广阔的法界诸种理趣,才可能完成佛智的修习。如果没有他心通,你怎么可能了解到所有众生的心性?如果没有天耳通,你怎么了解所有众生的声音,怎么可能得出一音诸类皆懂的种种境界?如果没有天眼通,怎么可能了解无穷的法界诸众生的生存状态?如果没有宿命通,怎么可能知道众生的业报轮转?如果没有神境通,你连别的佛国都去不了,怎么可能了知其他佛国的状况及如何渡化其他佛国的有缘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明确地说了没有大神通的话菩萨是无法完成菩萨行的,神通这个助力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般若境界这个根本境界的重要性。如果你真想做一个大心菩萨,那最好是把修习禅定而获得神通作为你的一个目标。比如,人身上的业障,一般天眼的人看,只会看到黑或灰的气团,再高一点,就可以分辨得出气团里的颗粒,再高一点就可以分辨出每一个颗粒都是一个活物,都是诸种或阳界或灵界或法界的种种动物乃至于非人等形相。你如果不知道这些东西,说什么因果轮回都是虚说,了知了这些,你才能如实知道种种轮回报应的内景。
长嘘一口气,前半生的辛苦终于是到头了,一切求证完毕。2013年开始真正入社会赚钱,开始“修身”之后的阶段。入社会后,以历练任何时刻都安住般若境界为第一要务,而五戒方面可能就没办法完全守了,甚至有些特殊的场合可能还得吃肉。故于此发愿:凡此过程所伤害的生灵,除了事后念咒外,必于将来世中辗转而渡脱之。至于网上宏法及看、译《大藏经》的事,还将继续进行。不过,整套可行的齐天正法还得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编制。如果真心想实证实修而有问题欲交流的同修,可以加QQ群:187202573。
本文欢迎转载。最后要声明的是:最高的几个禅定境界我目前还没长时间的正定过,所以此文多多少少有些未证言证的嫌疑,但理上,我相信已经不会有错的。
11月22早晨,打坐之时,高空来了观音,卸下我多年前自愿重新带上的头箍,换上一种菩萨冠。这个冠,中心是一个高髻,象老版《西游记》中灵吉菩萨的那种,四周也有帽沿,但不是唐僧那种很规则的片片,而是帽沿上面缀有许多珠宝。这个冠的造型没有在现实中各种菩萨的图像或塑像的造型中看到过。
12月14日,突然发现左眉也长出长眉毛。右眉的长眉毛是2009年长出。
安住般若无所有空境回向:愿以此文所积功德及善根与一切众生平等共有而回向一切智智,愿未发心众生发菩提心,已生心众生入不退转位,入不退转位众生早证佛果,转正法轮,普渡众生。
2013/02/10 22:22 正月初一 38周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