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府按:仔细想来,详译实无必要。时过境迁,今文于未来者又当是古文。故只作意译,仅以利益于今人。未来事自有未来者操心。现看现译,一次性完成,供仅参考。
有一次,释迦住在鞞兰若的黄竹园中。这个鞞兰若婆罗门年岁已经很大了,有一百二十多岁。午饭后,拄着拐杖来见释迦。寒暄后,鞞兰若坐在一边对释迦说:“释迦,我听说你从年青道果初成时起,无论是大沙门还是大婆罗门来,一律不恭敬迎接,也不起立,也不请坐。释迦,我不太认同你这种做法。”
“鞞兰若,我也不曾见过有天上及世间的魔、仙、沙门、婆罗门、天神及人有能使佛恭敬起立而延请的。鞞兰若,因为佛如果恭敬起立而延请的话,对方就会当场头裂成七块(因为福德不够)。”
“释迦,还是太怠慢了!”
“鞞兰若,我这么怠慢是有原因的,并不象你所想象。视觉的感受、听觉的感受、嗅觉的感受、(味学的感受)、触觉的感受,我都已经了知而超越了,彻底从这些感受之中解脱了出来,(恒定在这些感受所无法染着的清净本心中),不会再被这些东西所迷惑而生出种种恐怖。鞞兰若,因为有这个境界,使我可以这样做,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释迦,你已没有恐怖?”
“鞞兰若,还有原因使我没有恐怖,不是你所想象。视觉方面、听觉方面、嗅觉方面、味觉方面、触觉方面的种种恐怖与不适,我都一一了知而超越,彻底从其中解脱出来,不会再生出如此种种恐怖。鞞兰若,有这个境界的缘故,使我无有恐怖,不是你所想象。”(上一段是说对“感受”本身的了知,这一段是说对“感受反应”的了知。有一点区别。)
“释迦,你不再入胎?”
“鞞兰若,有原因使我不再入胎,不是你所想象。鞞兰若,其他的沙门、婆罗门,还会转生到六道“有”界中投胎,我因为彻底超越了诸种感受,不会再被感受所牵引而迷失的缘故,所以不再入胎。一切诸佛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再轮回入胎。另外,鞞兰若,生于这个世界的人,从根本上讲,都是愚痴的,并且乐于愚痴而无法自觉,被愚痴所缠裹。对于愚痴的认识与突破,众生中我是走在最前面的。鞞兰若,就象有只鸡产下十多个蛋,整天伏窝孵化。蛋中的小鸡成形后,或用嘴或用爪弄破蛋壳,悠然出世获得新生。对于愚痴的缠裹与阴覆,我也象小鸡一样已经突破而获得新生,觉醒在众生的最前面。鞞兰若,当初我在菩提树下打坐,不下坐一直坐到有漏尽而得道。初期,我照彻贪淫而从中解脱,从一切不善不良不妥的知见与行为中解脱出来,对自身内外的种种行为与识念能时时觉知而了了分明。因为一一了了分明而心不为所羁的缘故,得大喜欢,得初禅正定境界。这是我所得第一重境界,住在安隐自在涅槃之法乐中。鞞兰若,然后我停止观照与觉知身内外诸行诸念,内住于信乐,念、意、识、心合而为一,无觉无知,无生无灭,得定而欢喜,得二禅正定境界。这是我所得第二重境界,住在安隐自在涅槃之法乐中。鞞兰若,我又放下对法乐的爱喜之心,使心清净不被爱喜所染着,只护只守,使意、念同一而等知,(识、意、念、受完全合一,不相分离),身心得大安乐,得三禅正定境界。这是我所得第三重境界,住在安隐自在涅槃之法乐中。鞞兰若,我再去掉苦与乐的感受,不着法乐,更不着苦,断除一切欢喜爱意,无苦无乐唯护本意清净,得四禅正定境界。这是我所得第四重境界,住在安隐自在涅槃之法乐中。鞞兰若,我因为有这样的禅定三昧境界,本意无比清净,洁白无结,柔濡而遍满于一切界,永远恒定而不变异的缘故,得证宿命通成就,能随心所欲运用。所做所言,一切事情,无论是过去多少世的事,一生二生百生千生,乃至半劫一劫无数劫,姓名如何、情性如何、饮食如何、苦乐如何、寿命长短等等,我皆了知。这个世界死后生那个世界,那个世界死后生这个世界,各世界的姓名、饮食、寿命等等,我亦一一了知。鞞兰若,我当时是半夜的时候得到这第一分明境的,本来就已经不放逸了,那时就进一步而得定,无智灭去而智慧生,愚暗除去而光明生,然后无明除尽,光明圆成,得此宿命通成就为证明。鞞兰若,我因为有这样的禅定三昧境界,本意无比清净,洁白无结,柔濡而遍满于一切界,永远恒定而不变异的缘故,又得天眼通成就,可随心所欲运用。因为我的天眼比一般人要清静的缘故,种种众生的生与死、好与恶、美与丑、出生地的好坏、及所作所为,我皆能一一清晰如实地观见。有些众生,身作恶行、口作恶语、意作邪念、鬼神贤圣所不喜,因为这些因缘,死后都生在泥犁地狱中。有些众生,身作善行、口作善语、意作善念、相信人当为善,知解与行为同步划一,因为这些因缘,死后都生善天之上。鞞兰若,我当时是半夜后得到这第二分明境,本来就已经不放逸了,这时再进一步而得定,脱离愚蒙而智慧得生,愚暗除却而光明得生,进而无明尽除而光明圆成,得天眼通成就为证明。鞞兰若,我因为有这样的禅定三昧境界,本意无比清净,洁白无结,柔濡而遍满于一切界,永远恒定而不变异的缘故,又得漏尽智通成就,可以随心所欲运用。鞞兰若,世界根本为苦,我如实明了,苦之种种、如何才能不苦,不苦后的状态是什么,我也如实明了。迷失(“有漏”即“有所漏”、有所迷失之意)、迷失之种种(“习”即“集”,即种种情况之集成)、如何才能不迷失、不迷失后之状态是什么,我如实明了。所学所知之知识、观念所造成的迷失(“彼知彼见漏有漏”即“彼知彼见漏”这种“有漏”,即“所知障”形成的迷失)我的智慧已经能从中解脱出来,物质现象、本心愚暗所造成的迷失(“有有漏”即“有”这种“有漏”,即物质现象所造成的迷失。“痴有漏”也依理类推)我的智慧也已经能从中解脱出来,解脱出来后,得到解脱后的正知正见,以轮回为表现形式的生死流转已经断除,修行已经圆满,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菩提得证(“名色已有”,“名”即“名称”,“色”即“实物”,名称与实物同时了知,完全相符,不再独立在思维中分离虚行之时,也就对整个法界的如实了知,此种境界换句话来说就是“证得菩提”。也可以说是“本性之名与本性之有都已经具备”,意思都是一样的。),这种种情况我也一一如实了知。鞞兰若,我当时是在天要亮时证得这第三分明境,本来就已经不放逸了,这时再进一步而得定,脱离愚蒙而智慧得生,愚暗除却而光明得生,进而无明尽除而光明圆成,得有漏尽智通成就为证明。鞞兰若,世间说是究竟圆满的学说其实都不是究意圆满的,生在这个世界的人都是愚痴的,几乎没有人能使众生觉醒而离苦得乐。(“此婆罗门!谓有等说而说无愚痴,人生世间于众生鲜得离苦乐。”此句标点错误,应该是:“此婆罗门!谓有等说而无,愚痴人生世间,于众生鲜得离苦乐。”)鞞兰若,确有究竟圆满的学说,即我圆证后究意圆满之说。鞞兰若,我不象平常人一样愚痴地活在世间,我有世间最妙境界,我无苦无乐。”
于是鞞兰若放下拐杖,以头面磕释迦足,赞叹释迦道:“世尊最高!世尊妙,世尊最妙!世尊没人能比!没人能跟世尊比!世尊没有恐怖,世尊也不与他人有怨。世尊,我现在归皈法及僧。世尊,我持居士戒,从今天起再不杀生。现在我自愿归皈。”
释迦当时是这么说法,鞞兰若婆罗门听后,欢喜而乐。
2012/02/20 16:43
佛经原文: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1 册 No. 0075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No. 75 [No. 26(157)]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失译人名今附宋录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在鞞兰若黄竹园。彼时,鞞兰若婆罗门,年老耆宿命趣后世,生年百二十,手执杖,中食后行,彷徉而行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劳。世尊面相慰劳已,柱杖世尊前立,鞞兰若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此瞿昙!我闻沙门瞿昙年幼、学亦初,谓有大沙门婆罗门,彼来到亦不随时恭敬,亦不从坐起而不请坐。此瞿昙!我不然可汝。”
“此婆罗门!我亦不见天及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众天及人,令如来恭敬从坐起而请者。此婆罗门!谓如来若恭敬从坐起者,彼人头破为七分”
“此沙门瞿昙!但懈怠慢!”
“此婆罗门!有方便我可有慢,不如汝所说。此婆罗门!有色之味、声之味、香之味、细滑之味,是如来已尽、已知,断除根本,当来恐怖不复生法。此婆罗门!有是方便,令我有慢,不如汝所说。”
“沙门瞿昙!无有恐怖。”
“此婆罗门!复有方便,令我无有恐怖,不如汝所说。谓婆罗门!诸有色恐怖、声恐怖、香恐怖、味恐怖、细滑恐怖,彼,如来已尽、已知,断除根本,当来恐怖不复生。此婆罗门!有是方便,令我无有恐怖,不如汝所说。”
“此沙门瞿昙!不复入胎。”
“此婆罗门!有方便令我不入胎,不如汝所说。此婆罗门!诸有沙门婆罗门,当还于有、入于胎,我已尽、已知,断除根本,当来恐怖不复生,我说不入胎。此婆罗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不复还入有于胎,已尽、已知,断除根本,当来恐怖不复生,我不入胎。此婆罗门!有是方便,令我不入胎,不如汝所说。复次,婆罗门!我者于世,皆有愚痴、乐于愚痴、为愚痴所缠裹,我初分别法,我于众生最在前说。犹若,婆罗门!有鸡,产或十或二十卵,以时随时在上伏,以时随时伏,以时随时转侧。谓彼鸡有所行,彼在卵中,以[口*(隹/乃)]以足破卵已,安隐自出,是彼初之行。如是,婆罗门!为愚痴所缠裹、以愚痴为阴覆。我初分别法,我于众生最上说。此婆罗门!手抱草至道场树下,到已于道场树下以草敷之,依敷尼师坛结加趺坐,要不破坐至成有漏尽。此婆罗门!我不坏坐至有漏尽。此婆罗门!于淫解脱,于诸恶不善法得解脱,自觉自行得爱喜,于初禅正受住。此婆罗门!我于彼时得初思惟,见法安乐,住有乐行,不失安隐住乘于涅槃。此婆罗门!息自觉自行,内有信乐,意应一心,无觉无行,得定欢喜,于二禅正受住。此婆罗门!于彼时得二思惟,见法安乐,住乐行,不失安隐住乘于涅槃。此婆罗门!爱喜无染,作于护,意念等知,身得安乐,谓圣所观所护念安乐住,于三禅正受住。此婆罗门!我于彼时得三思惟,见法安乐,住乐行,不失安乐住乘于涅槃。此婆罗门!止乐止苦,弃前欢喜爱灭,无苦无乐护意清净,于四禅正受住。此婆罗门!我于彼时得四思惟,见法安乐,住乐行,不失安乐住乘于涅槃。此婆罗门!以此三昧意清净白无有结,除诸结,柔濡行,常住不变异,念宿命智为证,以自御意。此婆罗门!有行有说,念无量宿所受,若一生二生百生千生,若一劫半劫无量诸劫,彼彼众生字是姓是,作性如是,食如是,苦乐如是,命长短,此间终生彼间,彼间终生此间,在此间字是姓是,食如是食,命如是长短。此婆罗门!我于彼时于夜半得初圣明,本无放逸行,今为定行,谓无智灭、智得生,闇冥除、明得生,无明尽、明得成,谓念宿命明智为证。此婆罗门!以三昧意清净白无有结,除诸结,柔濡行,常住无变异,得天眼智为证,以自御意。此婆罗门!我以天眼见清净出过于人,众生生者终者,有好有恶,有妙有丑,生善处恶处,随众生所作行,我知如真。此众生与身恶行俱、口恶行俱、意恶行俱,圣所不美,邪见与邪见俱,彼因彼缘,彼身坏死时生恶趣泥犁中。有众生身与善俱、口善行、意善行,信有善行,等见与等行俱,彼因彼缘,彼身坏死时生善处天上。此婆罗门!我于彼时,于夜过半得二明,本无放逸行,今得定行,谓弃无智、得于智,闇得除、明得成,无明尽、得有明,谓得天眼明智为证。此婆罗门!我以此三昧意清净白无有结,除诸结,柔濡行,常住无变异,有漏尽智为证明,以自御意。此婆罗门!有此苦,知如真,苦习、苦尽、苦尽住处,知如真,此有漏、有漏习、有漏尽、有漏尽住处,知如真,彼知彼见漏有漏意解脱,有有漏、痴有漏意解脱,解脱已得解脱知,生以尽、梵行以成、所作以办、名色已有,知如真。此婆罗门!我于彼时夜欲晓得于三明,本无放逸行,今得定行,无智尽、得有智,无明尽、得有明,谓有漏尽智为证得明。此婆罗门!谓有等说而说无愚痴,人生世间于众生鲜得离苦乐。此婆罗门!有说我等而说。何以故?此婆罗门!我非愚痴人出于世,于此世间最为妙,无有苦乐。”
于是鞞兰若婆罗门放杖着地,头面礼世尊足,在世尊前赞世尊:“世尊为最!世尊为妙!世尊为最妙!世尊无与等,无有与世尊等者!世尊无有患,世尊于人亦无恚。此世尊!我今自归法及比丘僧,惟世尊!我今持优婆塞,从今日始尽命离于杀,今自归。”佛如是说。鞞兰若婆罗门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