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府按:经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意译,考虑现代人的时间与习惯,以简洁行文突出法理为第一要素。第二部分是分片段详译,以与原经同步为侧重。根据经文情况,有时两种译文基本相同,有时第一部分将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进行省略或一笔带过。无论意译与详译均为一次性翻译,仅供欲知大意者参考。
注:此经断句问题很大,且行文啰嗦,详译起来很冗长,所以,详译部分也仅以片段意译对照,不作字字同步。
有一次,释迦在舍卫城东园中鹿讲堂住。有几个婆罗门,午饭后散步到这儿拜见释迦。寒暄落座后,有一个婆罗门对释迦说:“我想问几个问题,可以吗?”
“好的,请随便问。”
“释迦,这个鹿讲堂是依次按顺序建成的。先建第一层,再建二、三、四各层。御象师们,顺序渐进地教授拿钩的技巧。驱马师们,顺序渐进地教授使用套靽的技巧。将军们,顺序渐进地教授射箭的技巧。国文老师们,顺序渐进地教授诗章的写作技巧。我们几个是教数学谋生的,教授孩子也是从一二到二三,再到十到百,如此逐渐增多。释迦,你的法门是怎样教授与修习的呢?”
“目犍连(这是问问题的那个婆罗门教师的名字,不是大弟子目犍连),如果我说‘顺序渐进地教学与修习经法戒律’是不是跟你的说法差不多呢?在我门中是怎样依次教学与修习的呢?刚进的弟子,对我的经戒还不熟习,我会告诉他:‘首先要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停止造业)’如果他做到了,我再告诉他:‘现在应该时刻用意念返观自身,清楚明了自身的各种感觉及念头的起灭。(观照,修习初禅)’如果他做到了,我再告诉他:‘现在应该守摄六根,恒定意识,不逐不迷,住在这样的状态等待定境成熟。眼要视而不见,更不要因为看见的东西而引发更多的联想杂念,这样可以加快定境的成熟。不贪看外物,就不会因为眼根而生出悲欢喜乐等等杂念,从而从这些引发人类迷失而堕入生死轮回的状态中超脱出来。这是修习守护眼根的方法。其他的象耳、鼻、舌、身、意五根也都要象这样进行守护修习。(修习二禅)’如果他做到了,已经六根圆足而内聚合一,不再为任何东西所动扰,意与念合一而自定时,我再告诉他:‘现在要开始修习等行观,无论是化斋之时,还是平时行住坐卧之时,也不论是说话还是静默之时,都要内定静照,对种种行为一一了然而定光恒然不动。(前一步是关注于内使二禅定境出现。这是定于二禅,散放向外而定境不动摇,以使定境于动静、内外诸状态中自由而不变。)’如果他做到了,我再告诉他:‘等行观后,选一静室,或者到树下空静处,或者到山里、洞窟、野地、林间、墓场等静僻的地方铺上蒲团盘腿打坐。端正身姿,端正心意,以端正心意更为紧要。不要因为贪恋财物而生嫉妒、怨恨等心理,不要因为想到别人有钱而想我也应该有及我有了会如何如何等等心念,彻底地放下这种因为贪欲而生发的杂念。同样,要放下瞋恚心、懈怠心,免除睡眠,不要迷惑于世间的(尤其是网上的)种种妄言戏论,破除种种疑惑,坚定地正信于佛法。这样就除了五盖障(即贪、瞋、懈怠、睡眠、疑痴),得大智慧而从这个因感受而成就幻相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直到住在四禅涅槃境界中。(这是修习以禅坐法消去部分累世积业无明,或说是消去细烦恼,而得三禅四禅果位)’目犍连,这就是我使我的弟子获大利益的次第教学法。我的大弟子们,包括一些国王,能克服懈怠心,精进修习我这个方法,最终都可以获得涅槃大道。我的一切弟子,也都是这么教这么学的,也都可以最后获得涅槃大道,不是有些人能成,而有些人不能成的。”
“释迦,凭什么说有涅槃且可求得涅槃大道?为什么都是你教的,教学方法都一样,有一些人最终得了涅槃大道,而有一些人并没得到。”
“你要这么说的话,目犍连,我来问你。你熟悉去罗阅祇的道路不?”
“是的,我很熟悉去罗阅祇的路。”
“如果有人想去罗阅祇,来问你:‘目犍连老师,听说您很了解去罗阅祇的路,请问该怎么走?’你会说:‘沿这条路直去,到了某村,再到某地,这样就可以到罗阅祇了。罗阅祇园林、树木、池塘等风景都很美,河水清泠,很爽心。你到了就能看见啦。’他按你的话沿这路直去,到了某村后,却拐到别的路上去了。罗阅祇的那些美丽风景他当然也就不可能看到了。如果另有一个人想去罗阅祇,也这样问你,你也这样指给他看,结果他却反问:‘目犍连,真的有罗阅祇?凭什么就肯定这是去罗阅祇的路?’他不听你的话,直接就走了别的路,他当然也不可能看得见罗阅祇的风景。这两个人都是你指的路,但都不能真正照你的指点赶路,最后说根本就没见着什么罗阅祇及罗阅祇的风景。如果他们能完全照你说的路线走,就肯定能到罗阅祇,说罗阅祇的风景确实很漂漂啊。”
“这我有什么办法呢?有罗阅祇,也有去罗阅祇的路,我给他们说了,他们不听,乱走别的路,说根本就没看见有什么罗阅祇及罗阅祇的风景。如果他们听我的,照我说的路线走,肯定可以看得到的。”
“同样,目犍连,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有涅槃大道,也有修习涅槃大道的方法,都是我教的,有一些弟子,怎么教就怎么修,最后修得涅槃大道。而有一些弟子没照我说的做,没有修得涅槃大道。你目犍连就说:‘这些弟子也都是释迦教的,释迦不是在给大家讲法时说他教的法门谁都可以最后修得涅槃大道的吗?’”
“明白了,明白了,释迦。就象造林一样,要种树的人勤快不偷懒,踩实土壤,固定树根,再施粪、浇水、培土、除草、把周围可能阻碍树苗生长的藤藤蔓蔓都除掉。活了后,再随其生长,及时施粪与浇水。这样,树就会越长越高,林子也就越来越大。同样,有些人喜欢谀谄说谎、不信正法、懈怠不勤、志向不坚、弱智邪思、六根不净、守戒不严,不能时时以修行人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能跟这种人在一起,这些都是败坏正法的人。有些人实诚、不谀谄不说谎,也没有邪见,信行精进,意念常定于智慧之中,敬法守戒,时时以修行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应该常常和这些人在一起,这些都是清静如法的修行者。就象有根香中迦罗香为最上品,它最香;婆罗香中赤栴檀香为最上品,它最香;水中花中青忧钵花为最上品,它最好看;陆上花中须牟尼婆利师花为最上品,它最好看;世间所有的知识中,佛学最高,因为佛法可以涵容其他一切理论体系。因此,从现在起我归皈法及僧,持居士戒,至死都不杀生。今天我先回去了。”
佛说的这些道理,数学老师目犍连婆罗门听后很是欢喜。
2011/12/14 12:07
原经分片段意译对照: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1 册 No. 0070 数经
No. 70 [No. 26(144)]
佛说数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东园中鹿讲堂。彼时数婆罗门,中食后行彷徉,而行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而相慰劳。而相慰劳已,却坐一面。彼数婆罗门却坐一面已,白世尊曰:“此瞿昙!我欲有所问,听我所问。”
“听汝问,婆罗门!随意所乐。”
(有一次,释迦在舍卫城东园中鹿讲堂住。有几个婆罗门,午饭后散步到这儿拜见释迦。寒暄落座后,有一个婆罗门对释迦说:“我请教几个问题,可以吗?”
“好的,请随便问。”)
“此瞿昙!此鹿讲堂次第作、次第成。瞿昙!此鹿讲堂初上减梯,如是二三四。瞿昙!如是此鹿讲堂次第得上。瞿昙!此御象者,次第教授、次第学,谓手执钩。瞿昙!此乘马者,次第教授、次第学,谓已?靽。此瞿昙!谓刹利种,次第教授、次第学,谓执弓箭。瞿昙!此婆罗门,次第教授、次第学,谓学诗章。瞿昙!我等学数,数以存命。若数弟子,谓有小儿,被初一二数之,二三二三、若十若百、若增多。如是,瞿昙!我等学数,数以存命,次第教授、次第学,谓学数。沙门瞿昙!于此法律,以何教授、何所学而可知?”
(“释迦,这个鹿讲堂是依次按顺序建成的。先建第一层,再建二、三、四各层。御象师,是顺序渐进地教授拿钩的技巧。驱马师,是顺序渐进地教授使用套靽的技巧。将军们,是顺序渐进地教授射箭的技巧。国文老师,是顺序渐进地教授诗章的写作技巧。我们几个是教数学谋生的,教授孩子也是从一二到二三,再到十到百,如此逐渐增多。释迦,你的法门是怎样教授与修习的呢?”)
“汝数,目犍连!若作是说,为等说不?次第教授、次第学,行戒教学。此目犍连!若作是说,为次第说不?于我法律,何以故,此目犍连!于我法律次第有教授、次第行戒次第学?此目犍连!谓彼为比丘初学不久,至此法律亦未从如来教语之。此比丘!身行等净其行,口意等净其行。此目犍连!若比丘,身行等净其行,口意等净其行,彼如来无上御之。
“此比丘,当内身身相观行止,至痛意法法相观行止。此目犍连!谓比丘内身身相观行止,至痛意法法相观行止,彼如来无上御之。
“此比丘,当守护根门,自护其意护意念,俱自行精进,彼眼见色,当莫受想、莫受他想,谓增上因缘故。护眼根无耻贪忧戚意,不在恶不善法,彼在中学护于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根,身意知法,莫受想、莫受他想,谓增上因缘故。是意根无耻贪忧戚意,不善法不在意住,彼在中学自护意根。此目犍连!若比丘,具足诸根门,自护其意,意无染护意,意与念俱等行精进,彼眼见色,亦不受想、不受他想,谓增上缘故。具足眼根无耻贪忧戚意,不在恶不善法,彼在中学自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亦不受想,至彼在中学自护意根,彼如来无上御之。
“此比丘,过已过当为等行观,已观屈申持僧伽梨衣钵,若行若住若坐,若眠若觉若说若默,当为等行。此目犍连!若比丘,过已过至行于等行,彼如来无上御之。
“此比丘,知床卧已而受之,若在静处,若在树下、空静处、山间窟中,露坐草蓐、林间冢间,彼若在静处,依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身意愿,意最在前,除贪嫉意无瞋恚住,莫于他财发于贪,谓他物令我有,净除贪意。如是瞋恚懈怠、睡眠调戏羞耻,除疑贪,离邪离疑、离诸犹豫法,净于疑意,彼弃五盖意着结,智慧羸于淫解脱,至住四禅。如是,目犍连!比丘于淫解脱至住四禅。如是,目犍连!如来为初学比丘多有所益,谓教学教行。
“谓目犍连!彼诸比丘上尊,诸王所识,无懈怠住,行于梵行,如来无上御之。谓至竟尽有漏尽,一切沙门瞿昙弟子,如是教授、如是教学,至竟尽近涅槃。此目犍连!非一向或一不或一向。”
(这一大片段的断句都是错误的,“御之”后面应该是冒号,换段的首句是“御之”的内容:“目犍连(这是问问题的那个婆罗门教师的名字,不是大弟子目犍连),如果我说‘当顺序渐进地教学与修习经法戒律’是不是跟你的说法差不多呢?于我门中是如何依次教学与修习的呢?刚进的弟子,对我的经戒还不熟习,我会告诉他:‘首先要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停止造业)’如果他做到了,我再告诉他:‘现在应该时刻用意念返观自身,清楚明了自身的各种感觉及念头的起灭。(观照,修习初禅)’如果他做到了,我再告诉他:‘现在应该守摄六根,恒定意识,不逐不迷,住在这样的状态等待定境成熟。眼要视而不见,更不要因为看见的东西而引发更多的联想杂念,这样可以加快定境的成熟。不贪看外物,就不会因为眼根而生出悲欢喜乐等等杂念,从这些引发人迷失而堕生死轮回的状态中超脱出来。这是修习守护眼根的方法。其他的象耳、鼻、舌、身、意五根也都要象这样进行守护修习。(修习二禅)’如果他做到了,已经六根圆足而内聚合一,不再为任何东西所动扰,意与念合一而自定,我再告诉他:‘现在要开始修习等行观,无论是化斋之时,还是平时行住坐卧之时,也不论是说话或静默之时,都要内定静照,对种种行为一一了然而定光恒然不动。(前一步是关注于内使二禅定境出现。这是定于二禅,散放向外而定境不动摇,以使定境于动静、内外自由而不变。)’如果他做到了,我再告诉他:‘等行观后,选一静室,或者在树下空静处,或者山里、洞窟、野地、林间、墓场等静僻的地方铺上蒲团盘腿打坐。端正身姿,端正心意,以端正心意更为紧要。不要因为贪恋财物而生嫉妒、怨恨等心理,不要因为想到别人有钱而想我也应该有及我有了会如何如何等等心念,彻底地放下这种因为贪欲而生发的杂念。同样,要放下瞋恚心、懈怠心,免除睡眠,不要迷惑于世间的(尤其是网上的)种种妄言戏论,破除种种疑惑,坚定地正信于佛法。这样就除了五盖障(即贪、瞋、懈怠、睡眠、疑痴),得大智慧而从这个因感受而成就幻相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直到住在四禅涅槃境界中。(这是修习以禅坐而消去部分累世积业无明,或说是消去细烦恼,而得三禅四禅果位)’目犍连,这就是我使我的弟子获大利益的次第教学法。我的大弟子们,还有一些国王,能克服懈怠心,精进修习我都是这个教学,最终都可以获得涅槃大道。我的一切弟子,也都是这么教这么学的,也都可以最后获得涅槃大道。不是有些人能成,而有些人不能成的。”)
“此瞿昙!有何因有何缘,言有涅槃求涅槃道?沙门瞿昙!住能教授,或一比丘,如是教授、如是教学,至竟尽至竟向涅槃,或一不如是。”
“是故,目犍连!我还问汝,随汝所乐而还报之。于目犍连意云何?善知退罗阅祇道路不?”
“唯瞿昙!我善知退罗阅祇道路。”
“若有人来,欲至罗阅祇到王所,到汝所而作是言:‘目犍连婆罗门善知数罗阅祇行道路,我欲到罗阅祇至王所而问道路。’汝当作是言:‘汝当以此道正而去,正去已趣彼村,趣彼村已至彼处,是故汝次第当至罗阅祇。谓于罗阅祇,园地快乐,林快乐地快乐,池快乐河水流冷,安隐快乐。当知此、当见此。’彼当受汝教等受其教,受教已以彼道直至彼。直至彼已,反取邪道背而行。彼于罗阅祇,园地快乐至安隐快乐,彼亦不知、彼亦不见。若有人来,有王事欲至罗阅祇,而到汝所,当作是言:‘目犍连婆罗门善知数罗阅祇道路,我欲至罗阅祇,我今问汝道。’汝当作是言:‘汝以此道直而往至,直往已至彼村,至彼村已至彼处。彼次第到罗阅祇,谓彼罗阅祇,园地快乐至安隐快乐,彼知彼见。’此目犍连!何因何缘,有彼罗阅祇?有罗阅祇道路?汝住教授,彼初人得教授,亦不受教授,而取邪道背而去,谓于罗阅祇,园地快乐至安隐快乐,彼亦不知彼亦不见。彼二人如教授,受其教取其道,次第到罗阅祇,谓于罗阅祇,园地快乐至安隐快乐,彼便知彼便见。”
“此瞿昙!我当如何?有彼罗阅祇,有罗阅祇道路,我住教授,彼初来人,如所教不受教,取邪道反而往,谓于罗阅祇,园地快乐至安隐快乐,彼亦不知彼亦不见。彼二人如教授,受其教取其道,次第到罗阅祇,谓于罗阅祇,园地快乐至安隐快乐,彼当知彼当见。”
“如是,目犍连!我亦当如何?有彼涅槃、有涅槃道,我住教授,或一比丘,如是教授、如是教令,至竟尽近涅槃;或一不如此。此目犍连!谓彼比丘于中受教,于世尊众中受教授所记,谓至竟尽有漏尽。”
(“释迦,凭什么说有涅槃而可求涅槃大道?为什么都是你教的,方法也一样,有一些人最终得了涅槃大道,而有一些人并没得到。”
“你要这么说的话,目犍连,我来问你。你熟悉去罗阅祇的道路不?”(“退”为什么是“去”,这个就象我们民间对地方的划分有“上乡”与“下乡”的分法,到“上乡”区域可以直接用“上”而不用“去”,到“下乡”区域当然可以直接用“下”)
“是的,我很熟悉去罗阅祇的路。”
“如果有人想到罗阅祇去,来问你:‘目犍连老师,听说您很了解去罗阅祇的路,请问该怎么走?’你会说:‘沿这条路直去,到了某村,再到某地,这样就可以到罗阅祇了。罗阅祇园林、树木、池塘等风景都很美,河水清泠,很爽心。你到了就能看见了。’他按你的话沿这路直去,到了某村后,却拐到别的路上去了。罗阅祇的那些美丽风景他当然也就不可能看到了。如果另有一个人想去罗阅祇,也这样问你,你也这样指给他看,结果他却反问:‘目犍连,真的有罗阅祇?凭什么就肯定这是去罗阅祇的路?’他不听你的话,直接就走了别的路,他当然也不可能看得见罗阅祇的风景。这两个人都是你指的路,但都不能真正照你的指点赶路,说根本就没见着什么罗阅祇及罗阅祇的风景。如果他们能完全照你说的路线走,就肯定能到罗阅祇,说罗阅祇的风景确实很漂漂啊。”
“这我有什么办法呢?有罗阅祇,也有去罗阅祇的路,我给他们说了,他们不听,乱走别的路,说根本就没看见有什么罗阅祇及罗阅祇的风景。如果他们听我的,照我说的路线走,肯定可以看得到的。”
“同样,目犍连,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有涅槃大道,也有修习涅槃大道的方法,都是我教的,有一些弟子,怎么教就怎么修,最后修得涅槃大道;而有一些弟子没照我说的做,没有修得涅槃大道。你目犍连就说:‘这些弟子也都是释迦教的,释迦不是在给大家讲法时说他教的法门谁都可以最后修得涅槃大道吗?’”)
“已过瞿昙!已过瞿昙!犹若,瞿昙!极好地有娑罗林树,彼守娑罗林者勤修无懈,彼自以力俱彼娑罗树根,以时穿毁视之,以粪投中、以水溉之,若有不满以土满之,若边有草拔已弃之,若边有蔓草弊恶曲戾不直,此所防尽拔已弃之,谓彼弃新生,极长彼初生,随时水治,以粪投中以水溉之。如是,瞿昙!好地娑罗树林,于后时极大转增。如是,瞿昙!谓彼人谀谄为幻,不信懈怠乱志不定,恶智意乱根不定,戒行不勤,不极分别沙门行。沙门瞿昙!不共彼宿,不共如此人住。何以故?瞿昙!如是,彼人为坏梵行者。瞿昙谓彼人无有谀谄,亦无有邪意,信行精进,意常住应于定智慧,顺敬戒学,多分别沙门行。沙门瞿昙!为无所著,共如此人宿止。何以故?瞿昙!如此人者,于梵行者为应法清净。犹若,瞿昙!诸有根香,迦罗为最上。何以故?瞿昙!彼迦罗诸根香首。犹若,瞿昙!诸有娑罗香,赤栴檀是彼之首,何以故?瞿昙!诸娑罗香,赤栴檀为首故。犹若,瞿昙!诸水中华,青忧钵为首。何以故?瞿昙!诸水华,青忧钵为首故。犹若,瞿昙!诸陆地华,须牟尼婆利师为首。何以故?瞿昙!诸陆地华,婆利师为首故。犹若,瞿昙!诸世之论,沙门瞿昙论为最。何以故?沙门瞿昙论,能摄一切异学故。是故,唯世尊!我今自归法及比丘僧。唯世尊!我今持优婆塞,从今日始尽命离杀生,今自归。”
佛如是说。常数目犍连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而乐。
(“明白了,明白了,释迦。就象造林一样,要种树的人勤快不偷懒,踩实土壤,固定树根,再施牛粪、浇水、培土、除草、把周围可能阻碍树苗生长的藤藤蔓蔓都除掉。活了后,再随其长生,及时施牛粪与浇水。这样,树就会越长越高,林子就越来越大。同样,有些人喜欢谀谄说谎、不信正法、懈怠不勤、志向不坚、弱智邪思、六根不净、守戒不严,不能时时以修行人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跟这种人在一起,这些都是败坏正法的人。有些人实诚、不谀谄不说谎,也没有邪见,信行精进,意念常定于智慧之中,敬法守戒,时时以修行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应该常常和这些人在一起,这些都是清静如法的修行者。就象有根香中迦罗香为最上品,它最香;婆罗香中赤栴檀香为最上品,它最香;水中花中青忧钵花为最上品,它最好看;陆上花中须牟尼婆利师花为最上品,它最好看。世间所有的知识中,佛学最高,因为佛法可以涵容其他一切理论体系。因此,从现在起我归皈法及僧,从此持居士戒,至死都不杀生。今天我先回去了。”
佛说的这些道理,数学老师目犍连婆罗门听后很是欢喜。)
佛说数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