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藏经》T01N0049《求欲经》

这个经是说有一次舍利弗告诉大家:“有这么四种人,一种是有欲而自己不觉察(观照),一种是有欲但自己时时觉察(知如真),一种是无欲而自己不觉察,一种是无欲但自己时时觉察。”其中第二种人与第四种人可称赞,第一种人与第三种人不值得称赞。然后打比喻说明为什么这么说,尤其是为什么第二种人要比第三种人值得称赞。比喻是第一种人拿着一个脏铜钵,又懒,每次饭前饭后都不洗,将来就会越来越脏。第二种人也拿着一个脏铜钵,但每次饭前饭后都要仔细地洗一洗,洗得多了,这个钵肯定会干净光洁。而第三种人虽然刚开始拿的是一个干净光洁的铜钵,但如果懒,平时不洗的话,总有一天会脏得不成样子。当然,第四种人最好了,拿着的本来就是干净光洁的钵,又勤快,每天都“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然就越来越干净光洁了。

然后又详细地说明了实际生活怎么样的情况算是真有求欲,怎么样的情况不算。做了不如法的事,不愿别人知道,可是别人知道了,不高兴的是真有求欲,平静的不算。然后象:做了不如法的事,不愿被公开在大庭广众,可是被公开了;喜欢跟自己差不多水平的人交往,结果不得己与不如自己的人接触了;喜欢自己坐佛陀前,问请佛陀为大家说法,而不是希望是别人,结果偏偏是别人坐在前面问了;平时与大家一起去一些地方,希望自己是走在前面的,结果偏偏是别人抢前面了;受施就餐等喜欢自己坐在上桌得优待,结果又是别人抢先了;吃完了希望为施主说法的是自己,结果是别人说了法;有居士来拜访,希望是跟自己求法,结果又是求了别人;希望有不少有地位的人来结识自己,而其他的人没有,结果是其他的人结识不少,而自己没有;希望男女比丘及男女居士供养自己而不供养别人,结果别人得供养自己没得供养;希望自己有许多生活必需品,而其他比丘没有,结果又是恰恰相反等等情况,不高兴的就是真有求欲的,平静的不算。不高兴的人不是真修行人,与他长久相处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要远离。而第二种则当亲近恭敬。

然后大目键连说了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一个巧匠,知晓顾客的想法,给他做了一个符合他设想的车轴。另一个比喻是有许多美女,有人再送上各种各样的花给戴在头上使其更漂亮。以此来称赞舍利弗善说法,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使种种人皆获益。

2011/07/27 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