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者:《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经文: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问者:*老师吉祥,想请您有空时帮我翻译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我在网上也有看过找过别人的翻译,但总感觉有些说的太简略,有的又说了一大段没说到重点。
问者:您有空时帮我翻译第三段就好了,谢谢老师
答:
首先,这个断句就有问题的,最好的断句应该是这样:“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如是渐增”后面几句基本每一句都是一层境界,也即修法的步骤,是连贯的,是完全相续的,这几句之间是不可加以截断的。
析义:“流亡所”,就是指我们意识迷失之所在,也可以理解为不能恒定的变动之所在。在耳根上,就是指声音的生灭。我们常人的认识、观念中,在有声音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声音,我们认为自己的听觉就在,而没有声音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没听到,默认我们没在听。但其实,我们一直在听,正因为我们一直在听,所以,我们才能有声音的时候就听得到声音。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听,那么,我们只有主动开启听的功能的时候才能听到声音,而没开启时,就听不到声音。就象雷达,如果不主动开启,是没有侦测能力的,只有开启时才能侦测到东西。显然,我们的耳朵不是。我们的耳朵是几乎24小时全天候都开启着的,一直不间断地在听的,哪怕是在睡觉的时候。仅仅只是,我们由于分别、断见的缘故,习惯地认为只有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才在听。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的耳识在意层上被人为地忽略而断裂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迷失而着相之所在。所以,耳根修法的第一步,就是要从这个地方入手,要重新建立起我们的听觉本身一直在听的这个观念,要逆向地去纠正我们长久以来(这个还不是一世的事,是多劫所形成的根结)的这个错误理念。那怎么去纠正呢?就是我们要重新持续地清醒地保持听的状态。我们要在有声音时也保持听的状态,无声音时也保持听的状态。长久坚持后,我们就不会只有声音时才会有主动的听的意识存在,而无声音时就转到其他的念头上去,不会再在听觉上(即耳识上)有断裂而不相继的情况出现,保有一直恒定的在听的状态。这个恒定的状态就叫“寂”。这儿的“寂”,全部作为“定”字理解就简简单单的,因为定就是一种寂然不动的状态。这样定住之后,渐渐地对有声音与无声音这两种状态的分别心会越来越弱。因为反正都是在听,有声音与没有声音我们保持的状态是一样的,没有变化,那么自然渐渐地就没有了这种去分别是有声音还是没有声音的辨别心。平时,有声音时,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动”,而没有声音时,我们就认为是“静”。我们不是常说“今晚好安静哦”、“这儿好安静哦“,这样的意识与语言的基础就是下意识里默认的这种动与静的分别观念。当我们懒得去分别这个动与静,长久恒定在单纯地保持听上时,这个动静的分别心就消失了,就“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由于长久地保持在听的这个意识上,我们耳朵(“闻所”)与听的识别力(”闻“)消失了(”尽“),这个时候,我们机械地接收到所有的声音的起落(”尽闻“),但是,却不会去关注与分辩任何声音(”不住“。不关注,不执着,不受干扰,不为所转的意思)。就象一面镜子,你拿一个东西在它前面晃,你晃进它的界面多少,它就显示多少,它既不会预先想”哦,有东西要进来了“或提前有所期盼,也不会在东西进入它的界面时作任何思维,也不会在东西离开它的界面后作任何的留恋及种种联想等,而仅仅只是机械地、如实地、不掺任何思维地去映照事物,只知而不思。同样,在闻法上,这个时候也是要保持这样的状态,无论是有什么及多少种声音在产生与消亡或是寂静无声,我们都只是觉知有这么回事但不思维。前面我们专门去听声音的有与无而保持的一种听上的专一的时候,这个叫有寻。因为那时我们的意识其实是在等候下一个声音状态的产生的,是一种期待乃至寻找的状态。这个叫准初禅。这个“了然不生”,不是指动与静消失了,而是指我们的意识对动与静的这种分别心消失了。我们只是恒定地保持在听这个动作上,而实际的外界的声音的有与无其实还是实实在在地毫无变化地存在的。而当我们达到“尽闻不住”的时候,这个状态,就叫做“无寻有伺”。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没有那种去等候下一个声音状态出现的期盼心理了,只是象镜子一样有什么觉知什么,也不去思维与联想,这个状态就叫做“伺”,就是仅仅应伺着的意思。这个时候,在你实修的状态中,外境(即有声音与无声音这种外象在我们的感觉中会先是象与我们隔着一层纱一样的,似乎近在咫尺但又觉得有点遥远,就象我们平时外界的风与雨,我们能知道有风有雨,但是与我们的内心却没有多少关联,内心不太受其扰动,这个时候就算有人在你耳边突然大喊一声,也不太容易惊动你的心。这个状态,对应的就是初禅境界。再进一步,我们长久这样“尽闻不住“之后,随着定境的成熟,境界就会产生变化,我们的意识,就会开始内收,我们意识会由”尽闻不住“的听的状态向觉知性本身偏移,而声音的这个外境渐渐远离、淡化而消失。听,我们的意识是向外发散的,是在向外收集信息的。由寻到伺,本身就是这个向外发散状态的内收的过程,到了对声音的伺的地步(也就是“尽闻不住”的状态),其实就是处于一个临界点,就是对外界的声音依然还有了知,但内在的根识也并不越过某一个界线去向外驰听,是属于外听与内守同时存在的一个状态。在耳根修法的实践中,这个时候人的意识基本刚好处于耳膜的界面上。在那儿会似乎有一个无形的界面,如果超过那个界面向外,则我们的意识就会专注于听外界的声音上,如果内收到那个界面的内侧,则我们的意识就会偏向于听识的本身上。而当意识刚好卡在那个分界面上时,则就可以保护一种听而不闻也就是“尽闻不住”的状态。当我们定在这种状态里长久后,这个定就会越来越坚固不摇,也就是这个用来定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大,并且也越来越清明,并且会有一种发出这种识性的区域或称空间浮现出来。这时,我们的两耳之间的空间会形成一个空明区。这个空明区,就象一个新的空间,它里面什么也没有,但隐约存在着一种觉知性,我们能清晰地了知我们听的能力是从这个地方发出来的,也就是“觉”(其实是识性)初步显现出来了。与此同时,我们渐渐不再去听或称忘却了外界的声音,”闻“(听的动作)、”闻所“(耳朵)、”所闻“(听到的声音)全都远离而消失了,意识仅仅保持在这个清明之上。这个时候就开始无伺了,不再对外界物象产生知觉了。并且不单耳根耳受渐渐消失,其他诸根诸受也是渐渐消失了,也就是从根、根尘(即声音)上转到根识本身乃至于根识所由生的识体本身上了,这时就进入了准二禅的状态。在实践中,刚开始进入这一阶段时,由于识性未能大幅显露,这个空间里面隐约地似乎有着某种觉知性,这种觉知性还比较稀薄,只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但随着意守的深入,这个觉知性越来越浓,越来越湛明。随着这个觉知性越来越强,意守的对象也就一点点从意守在这个空间上而转向意守在从这个空间显露出来的这个觉知性的本身上。当这个觉知性极湛明之时,也就是“空觉极圆”之时,就处于一种极清明的状态中,并且是清明自定于清明之中,这就是证入了二禅境界。二禅是一个很大的分界点,是修行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它是从肉体维跃迁回灵性维也即是识性维、从欲界回归到色界的分界点。并且这个清明,其实是可以加以内聚的。如果内聚,就会显形,即可以成为一个湛明的东西。这个东西叫法有很多,主要的叫法中,儒、道叫月亮,佛家叫摩尼珠。并且,从这儿会旁生出很多修法,尤其是所谓的外道的高级修法。因为这个东西,就是所谓的灵魂体,也就是个体的识体,这是人轮回流转的基本的物质。找到这个东西,就是找回了轮回的根本。而只要把这个东西练强,并加以控制,就可以独立地存在于灵界及法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永生。道家的丹功就是练这个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内丹。把这个练成,而逍遥于灵界,不再堕轮回,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但这个东西练出来后,真可以不再堕轮回吗?不是,仅仅是可以非常长时间可以不堕轮回,只是相对于阳界人的寿元来讲,那是算得上长生不老了的,所以神仙的寿命都是非常长的,但如果不长期坚持修习与积德,依然还有福报享尽的一天,或是大劫难来时,也是依然会受报的。当然,如果是成仙后,还继续依法理向更高的层次去修,最终依然是可以到达最高点的,所以并没有佛、道的严格的区别。而这个耳根法门,不走聚形的路,直接继续修向更高一级,(正修四禅八定的,都不走在此聚形的路子)。方法就是,只保持这种清明定境,保持无为而定,也就是保持清明自”觉“的状态,然后,就象前面定在听上的定力会越来越坚固一样,这个清明之定也会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清明,一直到“极圆”状态(“极圆”,极圆满的意思),这时会产生一个转变,这一层湛明的状态,会分散掉,就象天空中薄云散开而见天,得到一个清静无杂的空境,这个就是三禅境界。这个就是个体识层消散之时,所得的境界自然空寂,并没有很明显的主观性的意守什么,不守而守,不定而定,无所事事。也就是说“觉”与“觉所”已经不存在了,是一种寂定。继续在此空境中呆着,等成熟之后,会在某一刻,这个空境会突然裂开,在一刹那间,出极清明、更精微之觉知性,并且这种觉知性是刹那就遍及整个法界并与整个法界契合的。这个就是“空所空灭“”寂灭现前”。并同时获得二”殊胜“,“寂灭现前”与“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是同时的,前者是境界上的说法,后者是境界附生状态上的说法,也就是前者是境界跃升,后者是境界所附生的神通出现。这个就是四禅状态。四禅是修行层次上的一个更大更关键的分界点。二禅,是人的意识从六根识向识性的回归,是从欲界向色界的回归。而四禅则是人的意识从识性向觉性的回归,是从色界向无色界的回归。初禅,只是二禅的中间态,而三禅也基本只是四禅的中间态。但是,四禅是最高境界了吗?是又不是。说是,是因为四禅确实是证到了觉性。说不是,是因为四禅只是在个体上证到了觉性,只是在个体上破掉了识体(即无明)的遮盖,个体只是初步回归向整体,后面还需要在整体上进一步破掉类似的结障。后面的境界,就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其实,后面四定只是前面四定的重复,区别就是,前面四定是个体修习上的层阶,后面四定是大体修习上的阶层。所以,空无边处定对应的就是初禅之定,境界状态是差不多的,只不过那时是定在整个法界上,而不是定在个体上。同理,其他三定分别对应于二禅、三禅、四禅。所以,严格地讲,只有到非想非非想处定才算真正证到了最终的真正的无有杂沾的觉性。因为这个原理,所以从初禅排到四禅,是用数字来排的,但后面却不继续用五、六、七、八禅来排。后面的四定都不属于色界,而属于无色界,色界的上限是四禅。所以,四禅是一个很特殊的境界,它是个体修习的终极点,从个体上讲,到这就已经修练完毕了,已经圆满了,就是证入了“三摩地”了。因此,这也就是小乘的最高点,修到这就叫“所作已办,不再后有”,也就是可以不再入轮回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但是,它又只是大体上的修持的起点,它仅仅是菩萨与罗汉的分界点。到这儿证到了觉性了没有?也算证到了。所以,大罗汉证到的觉性与佛证到的觉性在性质上并无区别。但是,在体量上,则仅仅是大海之一滴,法界之微尘。因为性质上的无差别,又是个体的极限,所以,佛涅槃时是从四禅进入而灭定的。但又因体量上的微小,所以到此又不称为佛,甚至严格地讲,连菩萨的名号都称不上。(当然,不称为佛及菩萨,还有禅定与般若的区别问题,修完禅定之后,还要修出般若才可以算得上真正进入菩萨阶位)。也因此,后面的经文“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中用了“上合”两字。这个“上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因为诸佛与众生一高一低地对称的缘故,而确实证到此“三摩地”只是一个中间境界,诸佛境界在此之上。但是由于所证得之觉性与诸佛的所证到的妙觉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确实是可以说是契合的。但也只是契入,并非完全证得,否则就不会这样写,而是写成“证得诸佛本妙觉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萨埵”。也就是说,这只是证到“正觉”,但还远未称得上“无上”与“正等”。”正等“,就是完全等于,也就是证量圆满。”无上“当然就是指没有更高的了,没有更圆满的了。特别要注意的是,这儿的”寂灭“不是寂灭定的寂灭。寂灭定不属于四禅八定范畴之内,佛家也并不把它归为正定。正定是在定境中保有一种清明的,人在境界内是清醒着的。而寂灭定则是在境界中关闭了觉知的,也就是说,寂灭定其实就是”睡“过去了,所以寂灭定可以定非常长的时间,甚至定无数个劫。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翻译了。
译文:
”刚开始修习时,在听觉上,要先从导致我们觉性迷失的声音的变动上入手。当我们单纯地定在听的这个动作之上时,那么声音有与无的变化就不会再导致我们意识的波动与断裂。就这样保持这种纯听状态使定力渐渐增长。听察到所有能听到的声音,但又只是纯粹地听而不引发意识的运作,然后渐渐地所听到的声音会自然空掉而只剩下内觉,当这个内觉的觉性积累到极圆满之时,觉与觉体也会散掉,就得到一个空境,然后继续待这个空境也自然灭掉。这个时候,由于寂然不动,生与灭都已经不存在了,最根本的本来的清明状态就会在某一刻忽然地呈现出来。在清明呈现出来的同时,它的觉知性也在刹那间就超越灵界与阳界,遍及十方法界而圆明,并因此获得两种非常高妙的境界。一是向上能契入十方诸佛的所证有的本妙觉心,与诸佛同具慈悯之力。二是向下能遍知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之心,与诸众生同体大悲。”
评析:从前面经文析义部分应知:《楞严经》所说的诸修行法及所列的魔象,其实主要是一到四禅的境界修习的描述(魔象上则还包括欲界定层次的)。严格地讲,《楞严经》是一部小乘经典,因为它就是讲禅定的。但是,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把它列为《阿含部》呢?这是因为,它是六度之一的禅定的专修之法,可以说是禅定修法与谬误的集大成者。六度,是大乘修法。一般性的大乘是初级时先修施舍、持戒、安忍(即平常所说的忍辱),以积累功德资粮及先初步磨砺心性。然后到中级时,开始专修禅定。禅定修完之后,再修般若。般若修完之后,然后就是一边普渡众生作菩萨行而积功累德,一边在行事中圆满禅定与般若境界。当渡化功德与禅定、般若境界都圆满之时,就会十方震动,完全与整个法界契合、交融,此为成佛。而《楞严经》算得上这个大乘禅定之法的集大成者,所以,它又可以归为大乘经典,而不能简单地归在小乘《阿含部》中。但是,由于它是专讲禅定的,所以它所说的法理是在般若部法理之下的,所以,就会发现,与般若部经典相比,它许多法理就显得很偏执,很有局限性。其实不是偏执,只是适用范围不同。在没有修得般若之前,禅定是要这么修的。小乘的阿含部修禅定之法也是基本是同样要求的。但是,如果修有般若的人,禅定就不是这样的。这个就是禅定与禅定波罗蜜多的区别。禅定,无论哪一层次的禅定,都是一种断灭相。也就是说,它是只能定在某一个禅定境界之中,是不能兼存空有的。比如,前面说的,如果进入二禅或以上,那对外界的知觉就容易消失的,对外界容易无有感知,只是在境界内保有定境中的那份湛然的清明。但如果修得般若,则禅定就变成禅定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是通透所有阶所有相的,是不住所有相的,所以,当以般若波罗蜜多状态入禅定之时,是既可以处于禅定境界之中,同时又可以象正常人一样感知诸外相的,不仅保有禅定境界内的清明,同时保有对外相的了然的,也就是说,从内到外、从深到浅所有的层阶的感受、思维等等的运作都可以同时在进行而互不相碍的。所以,在佛经中,会常常看到释迦的那些修阿罗汉的弟子的境界很神奇,在禅定之时,路过的村民叫他都叫不应,甚至还以为他死了,把他烧了,只是烧不死。最典型的还有唐朝的三车和尚,为等释迦降世,在雪山上定了500年,直到唐僧取经遇到才叫醒了他,这500年,他对外界是无有知觉的。但是,你从不会看到有哪篇经文说释迦修成后有什么时候禅定之时毫无知觉,相反,反而常常是说释迦某个清晨或某个夜晚在听到某某弟子或僧众在说或讨论什么,就从禅定中起,然后就此议题开始讲经说法。也就是说,他在禅定中对外界的事物是了知的。同样,佛经中很多描述那些修成的弟子尤其是一些菩萨级的人物,在论法时,常常是在轮到他说话时就从禅定中起,说完了又回到禅定之中。也就是说,他们是边禅定边听讲与辩论的,并不是禅定了就对外界一无所知的。这前者,叫禅定,后者,叫禅定波罗蜜多。愚昧的人,或以禅定状态来否定禅定波罗蜜多状态,或以禅定波罗蜜多状态来否定禅定状态,所以,《楞严经》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都被说成是伪经。正法就是被这些愚痴且喜欢空论而不实证者所败坏的。
因此,要了知《楞严经》的适用范围,要了解其局限性。《楞严经》中25种修习法中所说的境界都是一到四禅的境界,所列的魔境也都是欲界定到四禅境界内的出偏情况。前面说了,仙品,都是从二禅时出现个体识体时而分岔旁生出去的,所以,仙法,在《楞严经》中被列入魔障之中。其实,绝大多数高级的外道,都是从这个地方分岔出去的,就是拿这个个体识体作为根本来练出各种状态。其他的各种更低级的就不在讨论之列。
《楞严经》中所列25种修法,有高低区别吗?既有也没有。说是有,确实有所差别。就比如观音这个耳根法门。我们每一根都是分根、对境(或叫缘或叫尘等等)、入(或叫触)、识四环节。在耳根上,根就是耳朵,对境就是声音,入就是听,识就是耳识(听觉)。因为声音是四面八方的,且24小时可以不间断的,所以听觉我们平时用的时间就长,用得面也广,听得方向也全,所以在修时容易入境界并容易圆满。因为所谓的圆满度就是契入法界的程度,而声音本身就是全方位的,当然听觉就容易全方位契入法界。加上耳在头两侧,是平衡的,在修听时,意识自然会停在上丹田这个性根区,所以也很容易能入得了静入得了定。所以,理论上讲,耳根确实容易修一些,这也就是经文中所谓的多少功德多少功德而耳根得分最高的原因。但是,又没有区别。这个原因有二:一、前面说了,这25种方法,本身就只是着手点不同,只要修到二禅,就自然会从所修的根器方面解脱出来同时也从其他根器的感受之中解脱出来,六识都是要归为一体的,然后再向上的修法就是一样的,所以最后所得其实并无差别。二、一旦从某根到达二禅境界,达到六识归一的状态,那么,无论是从哪一根入手修成的,只要把这个境界向其他根器上一转念而稍加练习,其他的24种修法便会迅速通达。一法通,则百法通。所以,修哪根并无区别,你大不了修成时再把其他24种修法快速过一遍。就比如,如果对应于《楞严经》中的25种修法,我主修的就是文殊的观心的法门。我已经明确地说过,我的路子是文殊为代表的智门,在娑婆世界的南上方的有一个遥远的佛国,文殊是佛主,我是他的左胁侍,也就是相当于观音站在阿弥陀佛左侧的位置。所以,如果你懂行,就很容易发现我所说的修法,都是观心法门(即意根法门)。但是,我虽然没有主修过耳根法门,但对其原理也照样能精通,因为可以一理以贯之。其实,我的《齐天正法》的《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修法》一文中就已经明确地说了六根修法的共同方法,其实就已经涵盖了这25种修法了。只是因为文章写得简洁明了,不搞弯弯绕绕,反而人看不懂及不重视,只有少数的人看了多年后才恍然大悟。并且,在实修上,我也完全可以不经修证而立即通达耳根修法。比如,就今天早上,我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把这个耳根修法过了一遍。所以,有些人争论哪个根器功德力大或修哪个根最好,这是很愚昧的。哪个你最容易入手,哪个就是最好的。
另外,为什么说《楞严经》中所说的魔境都是欲界定到四禅之间的事。其实判断境界是属于哪个层次,有一个最简单地判断方法,那就是看修成后生活在哪个维度或叫哪个界中,或最高能去哪个界中。你见过哪个文章中说仙能去无色界天的吗?就算能去,也是那种极高级别的大仙,是我说的在成仙后能继续向上修的那种。这种大仙,离人间都是很远的,我们阳界根本就听闻不到他们的事迹。同样,如果谁认定自己证得某某境界,最简单的验证方法就是让自己出去,向上飞,一层天一层天地飞上去,飞得越高,下坠力越大(也就是欲界的引力越大,身体的业结力越大),看自己最终能到达哪一层天。你能到达的最高的天层,就代表你的境界的最高层次,顶多再加高一层就到顶了。如果真修到二禅,就肯定基本能出神了。如果真能修到四禅,那肯定就早已经可以神游四方而无碍了。如果你还问怎么飞,那么,你就别扯淡,低下头,虚下心,好好踏踏实实地依经典来修证。
这文章发表后,肯定会有好事者说:你这个说法跟某某某名僧的说法不符,跟某某某高人的说法不合,你这是附佛外道。我跟你讲:滚!你先依那些名僧的解说,给我修修看,看看依他的语句你能不能清楚地一步一步去实证,然后再去问一问那些解说者本人,他们自己看得懂他们写的东西不?他们能照着自己写的东西一步一步实证不?他们写之前实证过他们所写的内容不?如果一个人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知去如何照着实证,那是什么?那是狗屁。
2022.04.26
另一问者:*老师您最新的文章真是太给力了。这一段“这个时候人的意识基本刚好处于耳膜的界面上。在那儿会似乎有一个无形的界面,如果超过那个界面向外,则我们的意识就会专注于听外界的声音上,如果内收到那个界面的内侧,则我们的意识就会偏向于听识的本身上。”曾在我状态最好的时候出现过,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状态一落千丈再也没有感受过。今日拜读才知其中道理。我就是以耳根法门为主在修,但是也怕您说的那个守上丹田的问题,所以一般会在最后坐不住时候守回下丹田。不知如此能否尽量减低守上丹田的弊端?
答:这个,其实守上丹田会不会气瘀上丹田也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气脉通达,三焦流通的,一般守上丹田也未必就一定出现气瘀脑部的后果的。所以,还是要依自己的情况来处置。如果那样修耳根法门,事后并没有觉得头部有什么不适,身体气机也没有出现向上冲的情况,是可以不用过于担心、忌讳的。当然,保险起见,在收功前,最好还是转守一下下丹田,或收功时用意念或手势把气引回下丹田。
问者:对的,我就是身体状态好,感觉经脉较通时才敢守上,看来是思路对了。谢谢老师解惑!
答:守耳朵,这个位置,一般还是不会导致气机严重地上冲的。一般是没有什么事的。不客气
问者:嗯,是两耳朵的连线位置
答:知道。这个位置是在上丹田的下缘的,所以是不太会导致气机上冲的。如果身体不瘀堵,应该不会导致气瘀头部的情况。至少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的。
问者:好的
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