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夜月雨 (2008-03-15 17:47:18)
嗯,明白。
明心见性,心中有佛,所修者自是佛道;心中求利,虽有行善举积德,却非大乘之功德也,这样理解对吗?
答:
呵呵,你上面的话,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如果你是知道明心见性的真谛的,那你说的话基本是对的,如果你并不知道明心见性的真实含义,那说的话基本是错的。我并不知你真实的情况,所以只能泛泛地从两个角度说一下。
“明心见性”,是明真心见本性,这句话只有初禅以上的人才有资格讲,因为只有在初禅以上的定境中才能窥见本性。本性即佛,见性即见佛,所以“明心见性”即等于“心中有佛”,这两者是一件事的两种表达方式。没有前者,后者也不存在,没有后者,那说明也根本没有前者。如果明了了本性了,那自然就是有正觉(正觉就是知道宇宙真正面目之后对宇宙产生的正确的认识,也可以说是正确的感知与正确的知见,我们的六根及心识所感觉的世界都是有很大误差的,这个就是众生迷执的原因,不过这个问题太大,这个不在这详细论述。)了,自然许多事都可以自己辨别真假,其实也不是辨别真假。譬如我们戴上墨镜,我们看到的就是看到的,并不是说我们还在分辨这个是墨镜看到的那个不是墨镜看到的,戴上墨镜就全是戴上墨镜看到的,没戴就全是没戴看到的,这中间并没有什么分辨,看到就是看到,一目了然,只是两种状态看到的世界的面目并不一样。这个就是明心见性后看到的世界与我们凡人看到的世界的状态的区别。凡人是“看山就是山”,明心见性后是“看山还是山”,一字之差,内涵天差地别。有了正觉了,当然在修行上就基本是不会出太大的偏差的。因为你见了性了,当然会一直修这个性,大方向那肯定是错不了。用孔子的话讲那就是“随心所欲而不逾距”,随时可修随时在修,不拘形式不拘环境,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是“所修者自是佛道”了。但这“明心见性,心中有佛”,与“所修者自是佛道”并没有真正的前因后果的关系,这其实是两个并不相干的话题,只是被你的妄念链接在一起而已。这个世界就是因为这种妄链而产生的,我们的意识也可以说是灵魂也可以说是自我就是这种妄链而产生的,修性就是要断掉这种妄链然后见到本来的真心。为什么说这两个话题并不相干呢?打个比方,你想到北京去,很好,你的目标就是北京,很明确。那么,这个明确的目标能代表你选择的路线及行进的方式正确吗?显然不能,这里面完全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然的话,世界上就基本没有什么车祸啊及南辕北辙之类的事了,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的目标都是明确的。又譬如释迦成佛之前,修过许多外道,又都一一放弃了,难道是他的目标不对吗?显然不是,他的目标一直是很明确的,但你不能因为他目标的明确,就说他成佛之前修的都是佛道。外道就是外道,决定这个称谓的是它的义理而不是谁修过它更不是谁修它时目的是否正确,释迦成佛之后依然称之为外道。我上篇说过,法门的选择可以“不择手段”,但不择手段并不代表天下所有的手段都叫法门,都是佛法了。譬如,我爸是男人,但不代表男人就是我爸。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特定的对象,某种手段可能成为法门,但过期作废。过期之后,它是什么,还得以一般化的情况下去下定义。你产生这样的思维的原因用一个例子就可以比较形象地显现出来。譬如一个盲人,他长年累月地在他的院子里活动,对院子的情况由刚开始的不熟悉而烂熟于胸,自然他的饮食起居可能都不用别人帮忙了。这个时候,在这个院子里,他是可以随便行动,而不会失度而磕磕碰碰甚至跌倒了,照你的话讲,那就是“所修的皆是佛道”了,因为不会出差错啊,那都在佛道之中了。但是,如果叫他去满村乱跑如何?叫他去全国走走如何?显然,那就算是为难他了。同样道理,无论是修佛也好还是人生沉浮也好,都有许多层次,明心见性也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就象我们小学为了考初中,上了初中以后对于高中来说,我们还是小学。上了高中以后,对于大学来说,我们还是小学。所以老毛讲“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我们修到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如果功夫日深的话,那么对这个境界及这个境界以下的境界可能会比较了解,那么自然可以讲“所修的皆是佛道”,但对于这个境界以上的状况,我们依然一无所知,那么所修的是不是佛道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了。当然,我们从大的方面从根本性上来讲,释迦成佛之前所修的外道都是他成佛的基础,也就是说,“心中向佛,所修者皆是佛道”。而其实,无论心中向佛与不向佛,所有的众生所修的也皆是佛道。因为众生从佛来,亦将归佛去。一切善恶对错,都会成为过眼烟云。恶也好善也罢,最后都是为了惊醒梦中人,让苦难而令众生有脱苦之心最后方得解脱。这个道理也就是“人间修一日,天上修千年”,正因为人间之苦方有脱苦之心与精进之志。不过,这是从根本性上讲,正如,释迦所修的外道现在依然是外道一样,人世间的善恶依然是善恶,境界不同定义与现象各别,这个并不能整糊涂帐。上面是讲明了明心见性真谛的情况下,你的第一句话的对错。如果并不明了明性见性,这也就是绝大多现代人所在的状态,他们说的“心中有佛”,真正的含义是“心中有向佛之意”,这又有两解,一种是“心中有向佛(本性,即真正的佛)之意”,一种是“心中有向佛(佛陀、佛教、寺庙里的那种塑像)之意”。这两种状态都是“心中无佛”的状态,因为没有明心见性,也就是连佛都没见过,怎么会“心中有佛”呢?就是有也只不过是自己妄念所成的一种虚像而已,这跟女人心中的那尊“白马王子”没有什么区别。这个就象如果叫我们说黄帝长什么样一样,估计13亿人的心中有20多亿的长相,因为有些人还要可能或许一下,如果把大家认为的长相都合起来,那黄帝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物。道理很简单嘛,谁也没见过黄帝,都是瞎猜嘛。没自己见过“佛”的人,心中有的“佛”也就是这种状态。而前一种无佛状态的人还算是比较好的,虽然没有明心见性,并不是真正地知道真正的佛是什么,但至少在道理上知道真正的佛定义,知道佛大概可能或许要么是某种状态,也就是说因地起修上还算是正知见的,属于入了修行这个门栏的。而第二种则属于“若于音色见我,不得见如来”的那种,根本没入修行之门栏,顶多可以说是佛教徒而不能称之为僧或居士,基本上与佛法无关。可惜的是现在大部分谈佛论道的都属这种人。
那么如果有心修佛,做的功德就是大乘功德,不懂修佛做的功德就不是大乘功德吗?这个其实跟前面有心修佛所修的就是佛道的对错是差不多的,但有一些差别。上一次说了,只求福报只不过求后世名利而已,与修行无关。但一没说修行不必求福报,二没说福报与修行无关。福报与法报是名为福报与法报,只是为了表达容易而立了两个名称而已,但这两者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且是可以互相促进与转化的。如果看过一些佛经的人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大多数的佛成佛之前都是王子或皇帝。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法报与福报俱足。佛位是法报,王位是福报。法报好,可以多世明理,既然明理就做恶事少做善事多,这其中自然会增加福报。福报好,出生的家庭好,那么就有机会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接触的人也高级,一方面自己容易明理,一方面遇见善知识的机率增加,还有就是有精力与时间专心修行,也就是所谓的修行的资粮具足。所以,修行的人,法报与福报这两种资粮都是要去落实的。其实功与德也一样,是互相促进的,并不是孤立的,世间的事没有一件是孤立的,每件事都跟整个宇宙有关。我们祖先用的是立体思维,什么叫立体思维,说白了就是对立统一。一个桔子,我们把它剥开,各瓣与各瓣是分离的,瓤与皮是分离的,好,知道了,这些是分离的,但要重新回来,知道就是这些分离的各部分成就了一个桔子。这一个过程就是从上一层次向下剖再回归到上一层次之中,使思维圆融起来。不单这一个小层次的圆融,还要把诸种层套层环套环的大小层次都能圆融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核心内容。而目前的西方思维无论是自然科学上还是人文科学上都采取平面型甚至单线型的思维,搞得许多东西都被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譬如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立足在于贫,资本主义立足在于富,但就是不去想贫富是一组相对依存的现象与概念,任何社会都会有这两种状态的存在。结果呢,打了几百年的仗,现在是共产主义在学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学共产主义。而这些对立的东西的解决方法,中国老祖宗早就说得明明白白,尤其是老子的五千言,翻来覆去的说这个东西。总之,应该明白,任何一件事,一句话,在各层次中的含义、角色均有可能不相同。作为修行者,对于任何问题,要学会平观、下观、上观、圆观,也就是全方位去观察与思考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从本层次看,剖开本层次,进入下层次分看,又要向上进入更高的层次去定位本层次的位置,如能以整个宇宙的全局再作观察,上中下所有大小层次通吃那是最好的。
不修佛的人的功德当然不是大乘功德。但如果有一天他开始修佛了呢?那他的功德就一下子没了,或一下子就转为大乘功德了?没了当然不可能,那么谁转啊?当然也没人去转,绝不会是阎罗王或玉皇大帝或释迦大笔一挥,嗯,我给你转一哈帐。所以,功德就是功德,加不加大乘是多余的。无论你叫它什么,它就是它,那东西就是那东西,那玩意就是那玩意。万事万物有本相,但在常人眼里,境变则利害变,所以名目也变,自己糊了自己的眼。懂不懂修佛,他积的功德都是功德,在一直未修佛之前这个好报来临,就是福报,在修佛之后这个好报来临,也是福报(当然你可以叫它大乘福报,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好人有王候将相富贵贫贱之报,恶人也同样有王候将相富贵贫贱之报,福报就是福报,对谁都一样。如果说,上一段的问题是关于如果对一件事物的静止状态的所应有的认识要领,那么这一个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一件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用《周易》的说法,那就是易的三大要领“简易、变易、不易”中的后两者。要能分析一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易是何,不易的又是何。掌握这静止与发展两种状态的思维方法,那么,对于事物的理解就应该基本不偏不依,比较中肯了。这是理解佛理最需要的一种思维状态。且可以这么说,任何东方文化的典籍,都需要这种思维才能真正明白。
2008/03/29 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