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法门,都有利有弊。禅宗虽然有直指心性的优点,但是其实是没有几个人能直正适合的。从某种角度来讲,能凭禅宗而直见心性的人都是前世已经有很好的禅定甚至般若根基的人,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这个道理就象本来气脉是不用修的,因为只要守静入笃致虚并节制性欲,随着能量的增加,气脉是会自开的。所以有一些愚昧、偏执的人以为自己懂了这个道理,就把修气脉的法门贬得一无是处,俨然一个千百年难出的世间高人,却根本不知道入手就能自然地做到守静入笃致虚的人,本身就是身体比较好的人(即气脉本来就比较通达的,尤其是年轻人),而身体不好的人(业重的人、病人及中老年身体已经衰败的人)不修气脉是根本做不到守静入笃致虚的,这类人要想守静入笃致虚的前提就是必须先把气脉修通,而不是颠倒顺序去强行修静。同样,禅宗直修见性功夫,有着快捷的一面,但同时是要必须具有很好的根基的。因为要求的根基很高,所以流弊也就大。大在两方面:一是产生一大批的狂禅者。这狂禅者又分两类,一类就是未证而言证者(指有一定的禅宗实证境界但基本理解错了禅宗要找的东西是什么的人),二类就是根本没有实证境界的口才机锋派。二方面就是这个派如果不能当世真明心见性,那基本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当然,如果同时在修禅定或做功德的会在其他相应的方面有所获得,但在修禅宗的境界方面基本是得不到对于死后有助力的东西的,(当然,会有修禅宗的知识性记忆埋入意识藏中)。第二类口才机锋派的狂禅者,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危害,所以反而不成为危害。这儿要说的是第一类对禅宗教义作出错误理解的未证言证者,这就涉及到禅宗倒底要找的那个东西是什么的问题。
禅宗的教义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使人突然地脱离五蕴(色受想行识)而进入一个当下空灵的状态,从而见性。这个方法很多,参话头、观念头、棒与喝,甚至残酷到削手指等等。其实修禅宗,也很简单,不单坛经里记载的那些方法,完全可以依原理设立极简便而实用的新方法,比如以下几种方法:
1、用力扇自己耳光,把自己打懵。
2、用外物敲自己的头,把自己打懵。当然,别把自己打出脑震荡,用橡胶等软性物敲打比较好。
3、捂住口、鼻,把自己憋到要死的地步,尽量弊得时间长。
当然,还可以依此创立更多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一下子把平时的感受、意识、思维、情绪等等的一切全部清空、架空,不留一丝残余,让一切完全静止、停止,连时间都不存在。此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可以说是除去了一切“有”相,活在当下,也即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的念断之处。这时,人就会进入一个什么也没有的状态中,清清泠泠,从而忽然醒悟或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亦即所谓见性。其实几乎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曾出现过类似的这样的状态,只是不懂法理的人,根本不会特别关注与思考这一状态意味着什么,而禅宗则抓住这个状态进行挖掘,直接指出这个状态里的那个东西就是本来面目,从而快速明心见性。
但是,进入这个状态简单,这儿最大的问题就是进入这个状态后,这个状态中的哪个东西才是要见的性,这才是99%的人都搞错而未证言证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这个状态中的那个空灵境当成是本来面目,以为自己得证“空性”,所以已经明心见性了。如果肉体能量比较好的人,则这个空境会有光明,有些人便以为自己得证“大光明境”,回归了“性海”,已经大彻大悟了。更有人以为这就是般若境界。其实,都不是,全部都走偏了。如果从上面的那两个状态出去,就算以后能保持,其实都只是准初禅的境界,也就是属于欲界定顶端而向四禅八定正定境界跃升过程的一个“空境”。(空境有很多重,四禅八定每一层都有一个空境,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展开讲)。
为什么说这个境界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我从法理上给你剖析。虽然,你得到了一个空灵的境界,但是你觉知到有一个空灵的境界,这一点你得承认。如果你觉知不到,则你也没法认为自己证到了。但是,你既然觉知到了,那么就存在你觉知到的这个空境(或光明境),但是还有一个东西存在,即能觉知的那个东西。有一个能觉知的东西(术语叫能所)与一个觉知到的东西(术语叫觉所),那就明明白白地有两样东西同时存在(术语叫有二所),那就不是“不二”。不是“不二”,那就不是本来面目,毫无疑问,不容置疑。并且这个更不是般若,因为般若境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存在的,包括你在思维动念之时。记住一个标准,凡是只有特意保持才能存在而不保持就消失的境界都属于禅定类境界,而不是般若。并且连禅定境界修到高级时,也是可以整日保持不失的。但属于保持不失,而不能向其他境界转换,一转换就成了保持其他境界。比如如果从初禅境界跳到二禅境界,那就只能保持二禅境界,初禅境界就消失了,不可能同时处于二禅境界又处于初禅境界中。而般若是无论在什么境界之间转换都可以不失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禅定在初禅或二禅或其他禅定中,般若境界都可以与之共存而不妨碍。(当然,在般若前期,也有一个要保持而慢慢圆满的过程,七地菩萨就有般若境界,但8、9、10地等每阶菩萨的般若境界相差极大,而就算是十地菩萨,与佛地般若也如法界的一粒尘,完全无法相比拟。不要以为般若就只有一层境界,那只是你无知而已。但从这个意义上讲,禅宗得到这个境界后,如果能应用来一直观照生活种种,也算一种很浅的般若境界)。
禅宗真正要你找的那个东西,就是上面那个空灵状态中,在你平时熟知的一切意识、思维、情绪、感受乃至于连时间都消失之时你却还能“知道”的那个东西。这个能知的东西才是禅宗要找的,你在那个状态中,如果能突然醒悟平时的“我”消失之后还有一个能知的“我”,这叫见性,从而学会用这个“我”来觉照以前的东西,这叫悟后起修。
但是,这个见性从禅宗教义来讲是算见性了,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未见到真正的“觉性”。这个我已经多次地讲过。这个见性严格的讲是见到“识性”而不是“觉性”。要见真正的觉性要到四禅八定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之时,那时识与觉才会真正的分离,觉性自定,这才会出真正纯粹的觉性,在这之前,觉性是隐藏在识性中的,就象常人的识性是藏在意中的。
禅宗是通过挖掘这个特定状况直接发现识性,而禅定是通过修气脉,修到气脉通达后,人就会自然入静入定,然后在静定中进入这个空灵状态。至此,修禅定与修禅宗的境界相合,到达同一个位置。在这之后,修法是一样的。无论是禅宗还是修禅定,都要继续争取常常进入这个空灵状态,用识性观照而定在这个状态中,在这个空灵状态定久后,慢慢地意念、思维、情绪、感受就会离自己越来越远,整个世界都离你而去,象从这个世界解脱出来一般,非常轻松,从而产生一种非常快乐的体验,这叫“离生喜乐”,得到初禅正定。然后继续在这个境界中定下去,不再乐了,越来越平静,所觉的空灵境界也在慢慢散掉,觉照的意识不再向外觉照,懒得觉照,就象人眼睛看东西看累了,不想再看了,想闭眼睡觉了,一切都在内收,就会突然发现这个“能观照”的东西浮现了出来(或者说是回照之时看见了自己),也就是所谓的摩尼珠或月亮浮现了出来。以前,只知道自己能观照,能用观照定在一些境界,现在就能明白地知道是谁在观照,也就是解决了“我是谁?谁是我?”这个问题,新的你明明白白地独立于尘外,并自定不动,从而产生了一种如如不动的平和的大快乐,这叫“定生喜乐”,得二禅正定。这才是真正的见到识性,也是识与意初步分离之时(完全分离要到识无边处定,识与意完全分离后,你在思维的同时就可以保持觉照状态,否则就不可能一边思考还能一边觉照并把思考的内容均纳在觉照之下)。后面的禅定境界就看相关文章,不再赘述。这就是禅宗与禅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禅宗悟后起修的说法中“悟是悟什么,修是如何修”的问题。
修禅宗的人要好好琢磨,不要误己又害人。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