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
强求维持姻缘与强求护持某种法门(包括护持楞严咒)性质是一样一样的
总有一些人,脑子是不会转弯的,并且尤其是一些自以为看透、超脱了的人,看看似乎是个大明白人,其实是一个大蠢蛋。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得先说一下我爸的事。我一直劝我爸要保养身体,尤其是我妈这一次出事大手术之后,我更是劝他要注意保养身体。他的回答就是“活几岁都是注定的”,很是悟透了的样子。我告诉他:“就象一个簸箕,有的人家会谨些(方言,就是用时小心点注意保护的意思),用个3、5年,有的人家不谨些,用个1、2年。用1、2年与用3、5年确实都是注定的,但是,会谨些与不会谨的也是注定的,而后一个注定则注定了前一个注定”。再一次强调,佛法是因缘法,不是宿命论,不是什么都注定的,而是你注定怎么做才注定了你得什么样的结果。前天发表的一个强求姻缘的案例,有一些人就以越然的态度贬斥这个人的作为,似乎努力勉留就是一个人没有境界的表现,只有超然、随其自然才是一种高洁的态度。其实这样的思想境界也是很低的。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想成功是不需要付出,即需要作出“强求”的努力的。正因为有这种强求的心志,才能有坚固的缘份与婚姻,才能有所谓的“生死契阔”、“忠贞不渝”等美好的传说。反观那些所谓的随性、随缘的,没有一个不是最后孤家寡人的,跟这个相遇也淡然无味,跟那个相遇也不过如此,心中既便渴求一份美好的感情,也只能吐给夜色。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努力过,没有“强求”过,没在谁的记忆里深刻过,你没记住了谁,谁也没记住了你,所以生生世世,你的感情、婚姻就会一直如此淡然无味,俗不可耐。一定要记住,随缘,不比“强求”高明多少,现在有些“佛法”让人走火入魔,什么事都说什么随缘,最后导致人生啥也不是。随缘不代表不努力,应该清楚,六度之一的“精进”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要不停地努力的意思。所以,人家强求的人,容易有深厚的感情,不强求的人,生生无味。如果从世俗角度讲,实在没比人家高明多少,除非你是准备以后生生世世坚定出家修行,那才是你比人家高明,因为没有深缘,则不会受俗缘牵扯。然后就要说说护持楞严咒的问题,佛经里明确地说:人寿约52岁时(指一段时间内人均寿命),《楞严经》先灭绝,然后佛法渐渐灭绝。那既然佛经都明确说了此经那个时候要灭绝的,那还护持什么?反正护不护持都是要那个时间灭绝的。是这样的吗?大错特错。此经在那个时间灭绝,不代表没有人护持也会有这样的结果,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人会有兴趣护持,才能机缘聚合下在那个时间灭绝,所以“强求”护持《楞严经》正是《楞严经》必然在那个时间里灭绝的因缘中的一个大缘。谁乐意护持,谁无意护持,谁要加以破坏,也都是注定的。所以,随缘与强求,都是因缘法中的一缘,是平等的,用哪种态度对待事物,就得到相应的果实,这也是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表现,为什么你种的是瓜,他种的却是豆呢?得瓜得豆之前,更早的因缘是为什么种子不同。但反过来,如果凡事过于强求也是不可取的。比如,护持《楞严经》是对的,但是如果过份了,好象天下只有这个事最大,只有这个事是正道,那就又是一种愚痴。要知道,没有《楞严经》佛法并不会真灭绝,如果真灭绝,那怎么一个佛的法灭后还会有另一个佛出来呢?更要知道释迦下生出世前,婆罗门的禅修者早就算定那个时间会有一个大圣人出生,这些禅修者也是修行的。而释迦出世之前的中国,道家的修行者也一直没有断绝。所以,所谓的无佛法时代,根本不代表修行法门的完全灭绝,会一直有在传。只是传的法,没有佛出世期间那样圆满、通达。但是对于一般人的来讲,也是够修一辈子及几辈子了,修到高级后再入灵界、法界修更高级的法即可。就算目前佛法尚存,又有几个人真能修到那样的层次,大多只不过是能看到佛法,积下一些通达佛理的善根而已。更何况还有常驻佛、菩萨等的一直存在。如果你不走护持《楞严经》而是先自己修好,修到高级境蜀,那你想什么时候入世渡人就什么时候来。在释迦佛法灭绝之后,你也照样可以入世随缘传法与渡人,没有人管得了你。那么你自己渡人与护持佛法来渡人,又差多少呢?所以不护持《楞严经》也不代表别人境界与心量就低。所以,要平和看待随缘与强求两种对待事物态度的人,两者都是一种平等相,各循各路,自得因果,谁也不是必然比谁高明。过于随缘或过于强求,都是一种偏执,都不是正智慧,而如果以其中一种态度的立场而过于贬斥另一种态度,则更是无智慧的表现。云在天边水在瓶,万物各循其道,无需庸人自扰。
2020.01.14
问者:大圣老师,刚放假回家我就开始练习打坐,这两天有了些气感,但是好像气一直堵在尾闾穴这里上不去,尾椎骨有压力感还有些疼痛感,这个情况是正常的吗?
答:正常的,不通的地方要通过时,有时不但有压力感,还会有刺痛感,如果是以前受伤(包括各种创伤)过的,有时还会有极强的锥痛感。对付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任其自然,等能量积到更足时就自然冲开了,一种就是人为导引,可以在打坐出现这样的情况上,守尾闾穴稍上的位置,把气引上去,或守命门穴,让气从此处或自然从其他通道先上命门,然后慢慢其他通道大通后,整个尾椎其他经脉先大通后,这儿也通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平时也可以自己人为导引小周天,吸气时,气从睪丸、前阴、会阴穴处向后过尾闾沿脊柱向上到头顶,呼气时从头顶进大脑中央,意守在大脑中央,(也可以呼气时从头顶过前额下鼻到人中,进牙龈到舌尖,下喉,从任脉到会阴穴,前期先练前面部分)。
问者:大圣老师,您说哪种好些,都听您的
答:先任其自然吧,年轻人能量上来快。看情况再说。
2020.01.15
问者:那请问师傅,怎样才能让自己这辈子少受疾病困扰,幸福安康的生活呢?
答:修行(拜佛念经持咒等消旧业,禅定等强身健体增强智慧,学佛法了达世界本质,修十善积功累德),学习世间本领与待人处事方法(无经济之忧、无人际烦恼),注重婚姻经营,注重养生(包括用中药补益养生),等等。总的来讲就是消旧业、积新德、开智慧、学本领、心气平和、凡事有度。单论健康,必须消业障、放生、强身健体(禅定、锻炼及养生)相结合。
2020.01.19
问者:*老师,您好!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您平时给大家讲得打坐以及手印等方法不需要传承才可以学吗,为何道家里基本都是需要传承的?在这里有些想不通
答:他们要传承就让他们传承呗。释迦说出那么多要传承的东西,他是得了谁的传承?他没得人传承,后人学他的东西却说非要有传承,不可笑吗?道家也不是都讲传承的,那么多丹书、道经不都公开的吗?那些书看过吗?书中也多明言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明白这些道理、方法,有哪个藏着掖着的?道家真有本事的也都是不讲传承的。跟佛家一样,都是有些半桶水的人弄了点东西就藏着掖着以之自重。凡是大道,必以证入法界本性为根本。既然要证入空无无我的境界,岂可能会需要什么传承,难道到最终境界前空性还要谁或它自己先传承一下?不传承一下就无权证入?这不扯淡吗?真正传承的存在必要原因有三:一、印证的需要。谁到什么境界,要靠师傅印证一下,因为师傅是过来人,知道徒弟每步到了什么位置,下一步该怎么做。(但如果师傅都不及徒弟了,还怎么印证?现在的法师许多只讲法不实证,这种情况多的是)。二、确定传承关系能得到师傅及这一流派的脉系上列代祖师的护佑与加持,就象我们祭祀列祖列宗得到祖荫的道理一样。但这一点有利有弊。弊处就是容易陷入门派的禁锢中(主要指思想上),心胸、思维比较狭隘,如果这一派一旦走偏,就全成邪道。比如某轮功,就叫弟子只信自己,其他言论都不要看不要听,结果个个成邪道。三、有一些秘术如果坏人也可轻易学会的,则需要秘密传承,一般是开发一些神通的捷径。但如果坏人也能学的,一般就不是什么大道,只是种方法,都属小术。因为真正的大道的境界的提升肯定与道德、智慧的提升是同步的,坏人肯定修不成,修成的肯定不是坏人。所以传承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尤其对于钝根者更是如此。但只是有必要性而不是必须性,从根本讲,传承是不需要的。正因此,失传的东西会在某时空点由某人重新创立。正因此,佛灭度无数年后可以有新的佛出现。辟支佛就是指在法界都没有佛家传承唯靠自悟而契入佛境的人。
问者:*老师,那藏密讲究传承吗?
答:藏密的传承主要属于传承理由的第二点。但也完全可以不讲传承。还是那句话,如果真心向道,精勤奋进,漫天神佛都会主动护佑,甚至直接传承,不需要单单求藏密系神(护法神)佛的护佑与加持。如果真有大心量,漫天神佛都会当宝贝一样,好不容易出这么一个货色,都抢着护,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妖、魔近身。当然,如果心气没那么大,那参与一个门派求护卫、加持,也是可以的,并没有什么错。
问者:理解传承的,就好比现实中一个人投靠了老大,老大答应了,那么以后就会多多关照他
答:有点这个意思。就象您入了这个单位,这单位的领导、同事也会在可能的情况下罩您啊。很简单的道理。
问者:如果单位不给入,那么自己对外说我是在这个单位的,也是没有用的。这就对应了,如果祖师不认可弟子,那么弟子即使有了法本,照样法用不灵。
答:这理解就有误了。没入这个单位,那这个单位的人多数是不会罩您的,这是人之常情。但是高级的领导,心胸开阔、慈悲心强、能力大的话,那您真有难事或向他求教,他也可能帮的。而佛、菩萨的心胸与慈悲更不能用常人领导来比拟,他们不分内外,都会帮的。如果分内外,则肯定不是佛、菩萨。但如果发誓护此法门的护法神则就可能出现您说的情况。还有法本的运用灵不灵,则要看什么法本。就算俗世,中国如果盗用美国的隐形材料理论与方法,即便不经美国授权,也照样产生效果。所以,一些根本性的、证入法界境界的方法及契入法界本因的咒语等,谁用都一样效果,佛菩萨也一样护持,顶多减了护法神护持的效果。而如果呼唤一些护法神或某些祖师自创的法本,则有可能无效或效果差。这一点道家法术则更明显,您不能念此天师的咒语却想招彼天师来,或念雷部的咒语却想召六丁六甲来。并且各天师创的符篆也不相同,不经门派向天师入籍,则可能无效。(但是如果您已经练出高境界,自然可以直接自己找天师,直接用他的东西,也是可以不入门派的,除非这个天师非要不同意您使用)。
不过传承中的加持不能理解得太俗义,还有本性相契、同化的作用,尤其藏密的路子。
2020.01.31
回向之心法要诀
问者:*老师吉祥,我参加了一个地藏法共修,您看一下皈依发心和回向,特别是回向是否圆满?(回向仪轨截图略去)
答:这些都可以啦。我从不回向的。有一颗利众、慈悲之心(或者说菩提心)本身就是时时在回向。要回向更在于两点:一、不要有利害心。不要因为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功德所以才追求“完美”的回向,回向时不要有求功德之心,而应该抱利益众生之心而回向,就算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也应该抱回向功德使他们“能清醒,能转生善道,能恒闻正法,能早日解脱成佛,能早日普渡众生”之心,此为真回向,功德无量。二、要知道回向乃至修佛均是幻境中之幻行,实没有什么回向没有什么修佛也没有什么功德,一切均里虚空中的戏法,即一切皆是镜花佛事,(意想一切皆虚空,无我、无回向之内容、无回向之对象,我、回向之内容、回向之对象只是虚空中的三维透明的幻象,就象3维电影的光图象在虚空中演绎一样),此为无相回向,则功德增不可计数倍。
回复评论:如果有慈悲心,本身就时时想着利益众生,那本身就时时在回向,就不需要再特地回向。如果还没出这种慈悲心,则做做仪式也是应该的,循序渐进,慢慢契入真正的菩提心境界。道理就象有德的人生活中每一个行为本身就具有及符合道德,不需要讲什么道德,只有还不具备这样道德的人,才需要时时讲道德,先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再让自己的心具有道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就是这个意思。真有道德的人不会认为我这么做是为了讲道德,也意识不到我这么做是道德的,而只是一种天生的习惯。
某评论:我理解的回向,是提醒把心量打开。心包太虚,心里什么都有了。
回复:包涵万物就是容纳众生啊,众生都在心里了,那当然念念在关注他们,也就是念念回向了。
20200131
问者:布施、放生、救助……一切利它善行,都是为生起无我的慈悲心。真正做到了无我才算开悟。之后要做的是时时安住当下。有私心起,就不能安住当下。老师,我理解的对吗?
答:这个。。。。。。“一切利它善行都是为了生起无我的慈悲心”是对的。所以六度里施舍就是排在最前面的。《华严经》把大乘修法的果位分为十地,前面一、二地就是主修施舍。之所以要修施舍,就是因为众生绝大多数经过轮回的浸染,都已经形成坚固的我执,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及顽固的自私心理。自我中心与自私就是什么都以我为出发点来思考与行事,什么利益与好处都往自己身上揽。这种状态越严重,则我执就越厉害,甚至厉害到别人稍微说他一下他就受不了要么杀人要么自杀。对于这种我执业结的对治方法就是施舍,把万物舍给他人(最后还要修到能牲牺及捐赠自身),以他人为服务对象,最终达到心量广大,包容众生及万物。如果能包容万物,则即万物均在一心之中,进而自身与万物同体,进而自身与法界同体,进而自身与本性合一。所以施舍也是一条可以很彻底的修证通道。但您后半部分“有私心起,就不能安住当下”这个问题则似是而非,说不对则道理是对的,有私心肯定不能安住当下。但问题是“安住当下”这个境界本身与私心没什么关系,是另一个范畴的事,无论是有私心还是有慈悲心都是不能安住当下的,只有无心才能安住当下。如果说,前半部分您说的是施舍的问题,那么后半部分说的是般若(还不是禅定)问题。如果依六度来讲,要到七地菩萨级时才专修般若,才讲这些“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安住境界,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就算退一步,如果把“安住”当作禅定的定住,那也是五、六地菩萨专修的事,这中间还有好几地,是要专修持戒、忍辱的。您说的这个安住,还顶多是修持戒与忍辱的那种安住,而不是最终的那个“安住当下”的安住。不修持戒与安忍,不是单靠施舍想安住就能安住的。这些看似相同的字眼,意义完全不同,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
您说的施舍无我的开悟,与境界无我的开悟也不能说是同一回事,除非由施舍达到真与法界契合而真正契入本性而无我。这基本没有人可以这样直接达到的。都是要最后由持戒、安忍而得定,然后再从禅定突破所有维度,再经由般若而契入本性,这才能真正地开悟,其他的开悟都是名为开悟,都是很肤浅的一些境界的自称。或者说,我说的开悟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开悟。
2020.02.09
问者:打坐偶尔神识能出来,但因下丹田没大通,几分钟气机向下冲击膝盖,神识就气化散掉了,定不住了。您之前指导说,气脉大通有四种等级,一团气或一团光或一种清冷或一种空无。我猜想一团气最多初禅,二禅正定应该是定在色界光中。请您开示一下,四种气脉等级和初禅以上禅定的关系。
答:您完全理解错了。禅定境界与气、光一点关系都没有,没有禅定在气中、光中的说法。如果禅定在气中、光中,都只是欲界定,连初禅的门都没入。但禅定境界的提升,人体能量状态会是那样的进阶,但这种进阶不是指禅定境界时的对境,禅定境界中没有这种对境,这只是肉体上的一种客观的改变。您不要定在那团气上,可以在刚坐时借定在那团光影或月亮或摩尼珠上,但定住后则要定在意识本身上,而不是定在任何有形有相的外物上。
问者:定在光影本身上就感觉全世界都在这了 很安心 没有什么杂念。一会腿疼强烈了。就心乱了。光影就慢慢散掉了。 那种身心被雨水清洗过的感觉也就褪去了。好像回到了欲界。根本原因还是气脉不通吧。
答:嗯,所以要修命功,命功不好,难定久。
问者:感觉解决不了气脉问题,禅定也很难再提升,就是您说老老实实守下丹田 哈哈
答:对啊。肉身就算气脉全通,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都与禅定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不修肉身(命功),则禅定很难深入,这是基础。这叫以假修真。比如我要改变世间人的观念,因而我使劲赚钱。赚钱与改变人的观念一点关系都没,但有了钱才可能做改变人观念的那些事。修行也一样,修肉体气脉(命功)与禅定一点关系也没,但不修就很难完成禅定(性功)的修习。
问者:身体内部大面积震动,玩游戏反应变得极慢。这个是六根转化带来的正常影响吗
答:这是正常的,有一个这样的过程。比如我有一段时间,看到熟人会没反应的,或隔好一会才反应过来,反射弧很长。但过了那一个过程,则人会智慧生发,变得灵光,反应比以前快。
问者:我一直在家修一年多。家人开始反对。我及其强势,也就没人明着反对。后来,我爸身体不好,我看命不久矣那种感觉。就找您给他看病,病好了。他也相信修行这回事了。每天打坐一个小时,站桩一个小时。我每天给他说,人生就是游戏,说镜子与光影,气泡和大海,白天和晚上都是做梦。但是他的目的就是想着身体好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扬言梦不梦,无所谓,反正我不做坏事,下辈子也不知道。完全升不起解脱心,就愿意这么苦着乐着。让看经书,听开示也不干,就身体好就得了。我弟弟无动于衷,一心想赚钱。我看平时对我比较信。就说既然你想当个人,就多方面努力。每天浑浑噩噩的就知道混日子。钱,身体,精神,家庭都弄好了才是真的成功出色啊。天天不锻炼身体,性生活慢慢不和谐,生活质量慢慢下降,说了好多次,人就是要受苦的,不能只是享乐,才开始打坐同气脉,也不知道坚持多久。他们所作的一切,就是自认为是修行呢,其实也是更好的求名求利。这种天天在身边受影响的也是这个样子了。度人,我真觉得,强求不来。即便我日后修成,也不知道干什么。世间事也不可能去求的,没任何实质意义。脑袋气脉转化,逻辑能力下降,这一句那一句的,您应该勉强能看懂。
答:度人就是随缘度,不必强求。度不了时就自己清静,慢慢保持日常皆能处于禅定之中。度人要机缘,机缘到了,点一句即可,机缘不到,说千句也无益。
2020.02.10
问者:*老师您好呀,为啥修炼佛法时好多时候都需要观想呢?像这个打坐意守丹田时,这最好是想象丹田有个太阳或者月亮等。
答:不想太阳与月亮也可以啊。问题是一般人想一个东西就容易把意念集中,不想就容易跑神。释迦佛教弟子打坐就不叫想东西,而是守空。先守体内空,再扩至外空。修四量心也是这种修法,具体搜一下应该能搜得到。意想一个东西(太阳、月亮、莲花、小孩、佛菩萨等等)是初级入门的一种过渡方法,能定住后就可以只守意识本身了。但能只守意识本身都是修得比较高级时才有可能做到,不是说说那么容易。中阶能守空或守神识守得住就算不错了。
问者:哦,因为我总想不出太阳的样子,反而想着定心印里有一个球还容易点
答:想不出其实就是能量不足的一种表现。能量不足,天目成像功能就差。您打坐时前5分钟先守一下上丹田到印堂的通道,再转守下丹田或其他地方想象什么东西就可能容易想象得出来。不过,您能想一个球就可以先想一个球,守多了,能量足了,那个球就慢慢清晰,然后再慢慢有色彩了。
2020.01.10
问者:*老师,去年三月份我请教您,如何修耳根圆通法门,我按照您的开示我把各种声音,包括念佛号声等,固定个区域用单耳法,练到現在.下一步如何修请老师再开示一二。
答:问题是您现在练到的境界是什么?详说。
问者:老师我現在感觉到声音屯到一个地方,反观是清明的无我的,别的没有了。
答:就是已经达到声音来、去,有、无,您都处于清明之中,而不是着意于声音之上?
问者:老师,声音未到来去自如,我只是想如何反闻自性呢?
答:如果未到,就把着意于声音之上的意识慢慢转到着意于清明,(但要虽着意于清明却同时是知道声音的来、去、有、无的,只是声音的来、去、有、无不会在您的心境中产生什么反应,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态而不会扰动您的清明)。意识先小部分转移到清明上,慢慢越来越多,直至完全转移到清明中。完全转移到清明上的那一刻,即是您反闻自性的那一刻。但严格地讲这只是证入识性,只是六识归一,并没有证入真正的觉性,因为这时觉只是混在识中,还未分离、独立出来,没有分离而独立,就不可能真正证入。但对于一般的说法,包括历代高僧的境界,这也已经叫明心见性,叫开悟、证悟了。
问者:感恩老师指导,末学再接着修吧。祝老师吉祥。
2020.02.18
有人问的辟谷的问题的回答(由于问题比较琐碎,所以就不附上了,只附我的回复)。
答:没有辟谷就一定会使身体好起来的说法。辟谷最好是身体强壮尤其是脾胃强壮的人进行,因为这样的人精气神本足,所以辟谷能达到清理身上杂质的作用,辟谷后容易神清气爽。如果身体虚、尤其是脾胃弱,则容易损伤肠胃甚至于身体。我有一个过去练气功的朋友,曾经也强行辟谷过,因为本身胃不好(身体体质一般,但比较瘦),结果辟谷时胃出大问题,出关后治病化了很多钱(很久前的事,那时我还不懂医)。身体不好的人,如果是实症,比如,肚子胀或肥胖的,辟谷可能会有好起的反应,因为这些都是瘀堵严重、气机不通所致,所以辟谷能消耗掉多余的东西(比如脂肪等)及清理掉堵在各处的一些杂质,相应的气机就会开始畅达,身体也就因此比以前健康。如果体虚又较瘦的人这样强行辟谷的话,非常容易损伤肠胃与身体。并且,辟谷期间是要每天静养精神的,如果时时处于禅定之中更好,这样能量才会发生,达到升华的作用。还有,脾胃不好的人辟谷,最好备些枣,每天吃极少量的几颗,并且枣核最好是含嘴里,以养胃气。
人体一般7天是一个阳气周期,49天是一个大周期。所以自己依据需要与实际情况决定辟谷期长短。如果状态好,则以7天为周期延长一些,直至闭足49天。如果状态不好,则还是早点结束。
2020.02.20
问者:其中有一点比较疑惑,手印(指我说的太极印)对着下丹田是指手心对着还是手心朝上呢?
答:手印的手心朝向,可以灵活。一般如果本身气通,且下丹田气足,能自然上冲上身及头部的,则手心朝上,自然会有助于气机向上。如果气虚,能量差,下丹田又堵,化不开,则心向朝内向腹部容易把下方化开,因为这样气机不容易上冲而散掉。当然,在适当时候也可以朝胃区,这在下丹田稍有能量,而中焦(即胃区)比较堵及肠胃不好的,这样容易冲开中焦,使中焦与下焦气机融为一体。练功要自己多琢磨,要活用,不要死抱着一个什么条语不放。
2020.02.21
问者:老师您好,几天前看到您的文章,我开始打坐和读经文,由于正好是经期,就先守了中丹田,每次守的时候眉心会发热发麻有气感,我一般都不管它继续守中丹田,昨天气感从眉心走到了鼻子两边,然后在家里待着的时候特别容易发呆,感觉发呆很舒服。我就是想向您请教一下,这种发呆的状态我意识到之后要不要脱离出来?还是就安住着体会一下,因为白天要工作学习,不能老发呆,而且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好现象,感觉不愿意想事儿了。谢谢老师!
答:这是正常的。这是头部气足的一种表现,气从眉心下鼻两边其实是膀胱经与肾经对接,如果是从鼻梁下来,则是任督对接,这都是气足到一定程度气脉打通的表现。头部气足精神自然就是会恬静的,也就是这种类似于发呆的状态。如果想成就定力,则就在这种状态中保持觉照(不要用力觉照,只是轻轻地定住,头部气足,只要一点点意念力就会定住的),自然就会把定力养成而圆满,并向更深一阶跃进。当然,如果为了工作与生活,则还是要自己调整心态,能控制这种状态,工作时就出来,不工作时再顺其自然那么呆着就行。
补充:严格地讲,发呆的状态既与头部气机旺盛有关,还与膀胱经与肾经接通后阴阳冲和而出现了阴平阳秘状态有关。
2020.02.22
问:*老师,您好。学人看了老师的著作和谈话等,觉老师是智慧仁者,冒昧地向您求法,请求指点迷津。学人大二时有求真理之欲,学习佛、道、儒等思想。目前我大三开始研学智慧佛法,内心皈依佛,也觉般若智慧无门无派。但学人钝根需求次第进升,所以平时主看佛经,杂看各家学问,参学有道大士的指教。
学人现在较固定功课是:1、白天闲时持大明咒(按照老师的意想方法)2、晚上跟觉远堂师兄学习仪轨观想持咒 3、晚间静坐学数息
学人觉得现学稍杂,无奈观想能力,记忆力等很差,包括练气功也很难找到气感。又想按老师所说方法之一的守会阴聚气,次第往上守下中上丹田,又无经验而没信心。没有坚实的进步体系,不知该如何下手。
烦劳老师阅后有空给初学点针对建议,感恩老师。
答:您现在连气感都找不到,连基础的基础都没有,想那么多干啥?还学那么多干啥?练功最忌就是三心二意,贪多不烂,越“聪明”的人越难有什么成就。您目前要么就选一个咒专心致志地念,达到先消业并同时培正气、增定力之目的。要么就老老实实守会阴,或不守会阴,只是静默地守身子,只先让自己很放松地静下来。连气机都没有,就不要观想什么了,观想都是要有点能量而天眼变敏感之后的事。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那就在自己房子里点一根香(蚊香也行),然后关闭门窗使房子越暗越好,然后就端坐在椅子上或盘坐在床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香火看。尽量做到不眨眼,流眼就让它流好了。练到体会什么叫静定之后再做其他的事。基础的基础都没有,就不要去追究什么进步体系,那些对您都没有什么用。打下一点基础才是您目的唯一要做的事。
专心致志地念,指只要有时间想练功时就念,甚至走路时、空闲时也念,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其实全身心投入没有几个人(尤其还在俗世生活的人)做得到的,但有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接近于全身心投入。求上则得中,求中则得下。如果真想练出点成就,就得至少目标上求上,才能略有所得。念也不要追求多少遍数,而追求怎么入静、入定、心无杂念、一念清明地念。
问者:好的好的,近天来我看老师的修行集也受益颇多。我先定下来,坚持打最初基础。感谢老师!
答:嗯,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起步,都不迟不晚不慢。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