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发现一篇功法文章,叫我帮看一下这个功法可练不可练,说他们办了一个班,他觉得写得还比较浅显易懂。所附的文章是《观手》。《观手》只是这个功法的入门篇,然后我又搜了《观心》及《直入核心 快速证果(观心)》这两篇文章以便对这个功法的整体作个了解。这三篇文章看完,基本对其功法路子及境界就很了然了,所以写这篇点评,一为回复友人,二为公开辟谬于众人,三为点醒其本人。至于第三点能否见效,就随缘了。
《观手》篇点评
这一篇只是介绍其入门功法。大意是依手心相连之原理,意念观察手上感觉以专注而定心,并以观手上的感受变化,以体会人体由宏观物质性向微观气质性转化的过程,以明了人体内层与外层分离的感觉,并最终以手暖、酥暖之体会向全身复制,而达到身空的目的。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其实不一定手,无论身体何处乃至于观外物也一样可以达到最后的目的,法界无处不是菩提种子,关键在于会不会观。这只是入手手法,其实几乎任何门派的入门手法都是没有什么大的对错的,因为都只是一个途径,都在于锻炼肉体的同时锻炼如何集中注意力,乃至于作为X教的法某功的入门法也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如果没有一点功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信徒了。这个观手法的好处是:
1、手通心,观手以使手上气脉先开,则容易使心脉先开,则心易稳定而专注,所以这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2、通过观想拍手而手痛等剧烈感受渐渐观到手上气脉发动之时的暖感、酥暖感以循序渐进,这一安排也是合理的。
这个观手法的弊处是:
1、这一方法并不是一个普适的方法,因为这一方法没有老老实实地走培养能量的路子。所以这一方法一种人练比较容易得手,就是身体素质比较好的人,尤其是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容易一练就有感觉。但体弱、有病的人,尤其还是热性体质的人,则非常容易越守心越烦燥,甚至心窝起虚火,因为没有能量尤其是没有肾部的能量来充盎及平衡心部的能量与火气。所以这一方法只是一个方便法门,象道家、密宗之类的从会阴穴、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依次培养、积聚能量渐次向上才是真正普适的法门,即以打通任督,贯通中脉,进而打开全身经络而使全身能量充盎,依次化气化光的修炼次序才是正宗的法门。
其人在此篇中腹诽道家丹法所常用的观呼吸法为下法是不妥的,观呼吸法也有很深的功法机理,因为人的后天意念(即其功法中的相继性的意)的波动就是在于一呼一吸的转换之间,人如果能观住一呼一吸的转念的那一刹那,则人的意念之观照就不会断裂,比如可以在呼与吸转换之间停一下气,把呼吸变成“呼——停——吸——停——呼……”模式,则人就不会走神。所以不是观呼吸法是下法,而是因为人们不会用观呼吸法。
观手的方法与佛家常用的白骨观法比起来了,也是显得毛糙。机理其实相似,但白骨观法不但是依经脉之理并有对治贪恋生死、淫欲心重等法理。修白骨观法也是一样可以最后全身酥暖而空的,并且观想之时,皮、肉、筋、骨、髓都是要观想到的。
所以观手之法,可用,但只适合少部分人。并且从法理的深度等各方面来讲,只能仅算是一方便法门。
境界点评:
之所以不点评后两篇,因为其实后两篇说的就是境界了。其观心之法就是观念而不随念,待念自歇,然后后天之念消尽而先天之体浮现。用他的比喻就是双层灯笼,外层光亮只是人逻辑相继之意念,代表人平时的意念活动,也代表人的眼耳鼻舌等五官,而里层的那个蜡烛只具有识别之性,但不随外缘也不随外意而动。因为具有这样的如如不动的特点,所以他认为自己证到了“如来藏性”。其实,他只是刚入二禅,在准二禅与二禅之间,至少二禅还没成熟。如果依小乘来论果位,则是二级罗汉斯陀含果。如果依大乘来论(不论功德,纯论境界上的对应),则在五地菩萨左右(大乘只要皈依就叫菩萨,与民间所叫的菩萨意义是有区别的,俗间的菩萨其实指那些八、九地的大菩萨,佛经叫菩萨摩诃萨)。能有这样的成就也已经很不错了。我早就说过:不要说现在,就是历史上许多的高僧所谓的开悟大多都只是初禅及准初禅级别的。下面分析一下他的这个境界,他自己应该能看懂我的文字。放下身体感受观心之时,只有念在起伏,观念而不着,一照即消,这是准二禅的状态,叫“无寻有伺”。就是你不管他有没有念了,如果产生就自动照见而消去。而之前,去感受身体诸感受及观察念头之时,这个是初禅境界,叫“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就是你有“等”着感受、念头产生的潜意识,你出来我就能知道,这个“等”其实带有“等他出来”的下意识,隐念有寻找(它出来)的意思,所以这个就叫有“寻”,出来后处理掉,就叫“伺”,但这些东西影响不了你,虽然还是意念,但好象与你无关,这些好象都象外界的风、雨、阳光一样成为外境了,从而你得到一种从外界、从浅层意念中解脱出来的自在感,所以叫“离生喜乐”。你叫你的学员离开这种状态,把身体的感受切断是对的。在准二禅的“无寻有伺”中久定后,念头越来越少,念头间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这个间隔的空档期是没有念头的,你说把这个空档期的无念状态当成法界本真的“无”是错误的观点也是对的。无念与有念都还只是外层意念的两个状态而已,属于同一个层次,当然就不是法界本真。但是,你在这儿犯了一个错误,即你否定了通过这儿的另一定路子,也就是除了你的观照让意念自消的路子外,还有一条路子就是让这个浅层意念一念不生的路子,你把那条路子当成是“死水不生龙”的误区,这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到达更高的境界所以才犯这样的想当然的错误。但在道理上,点一下你就明白。因为有念与无念都是浅层意念的两个同等级的状态,就象自然界的有风与无风状态都是自然界的空气的状态,两个状态是同等层次同等地位的,那么保持自然的有念而等待境界的跃升与保持无念而等待境界的跃升是一样的效果,只要定到一定程度,丝纹不动,都会突然清醒,突然惊觉,发现一个问题,“我念已无,为什么我还能了了然地知觉?知觉者是谁?”,从而从外层向里层返照,就象一直向外的手电筒或探照灯一直是向外照着他物,突然清醒地回过头来返照自身,就发现里层的那个更高等级的识体。这个识体就是你所证到的东西,这个东西各人证到时不同,有的人证到的是一个虚空,有些人刚证到时就是一个亮晶晶圆坨坨的东西,有叫摩尼珠,有叫明月,但如果成熟之后都会汇聚成明月或叫摩尼珠状态。你证到的这个东西只是识体,并且只是个人的小识体,还不是整个宇宙的大识体。“千江有水千江月”,你证到的就是你这个江里的分月影,还不是天上的本月。你认为这个识体管着眼耳鼻舌心意这六识是对的,这叫“六根合一”。但你的境界就是二禅境界,叫“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因为这个东西自定了,任何外物及外层杂念(粗烦恼)都已经脱离了,与你无关了,你只自定,所以叫“无寻无伺”,因为所照(识)的对象与能照(识)的主体合一了,这叫“能所合一”。你上面还有很多境界要走。你要进入这个境界,然后定住不动,到一定时候,会起变化,跃升到三禅。三禅是心脉与这个识体断开之时,也就是人断情之时,心脉是人情所寄生之处。再跃升四禅,四禅是这个识体与脑轮断开之时,脑轮是后天意识之性,也就是常人的理性之所。到这一步,这个识体就彻底与整个肉体断裂,识体完全独立,(也可以叫灵魂),并且一定会自动向脑顶天门浮起,而出天门。道家叫出婴儿。佛家这时就叫大阿罗汉,“诸事已办,所作已毕”,解脱生死。这才是四禅八定的前四禅证完。然后出顶后,把这个识体散开,与整个宇宙大空契合,这个容易一些,教你这么做,就能做到。这个叫空无边处定。然后守住这个大空等待成熟,然后会再次惊醒,“谁在感知这个大空”,这时,你会发现大空中还有一层识体,这个识体遍及大空,整个宇宙也只有这一个大识体。这个识体就是你前面那个小识体的本体,也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那个空中本月。这个也就是阿赖耶识,是一切的有界的种子。这个叫识无边处定。再守住这个识,这个识会渐渐变薄变稀,然后你会发现更深更清澈的一层大空,这个叫无所有处定。然后你再次会觉醒,“这个大空谁在知觉?”,这时你才会发现“觉”,然后象二禅一样,以“觉性”照“觉体”,则成非想非非想处定。至此,四禅八字证完。然后平时保持在无所有处定处,让识体、意体、现实各层的事物自由运作,两不相干,一切皆空,则即得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以初禅也可以得般若类似状态,但只是浅层般若,难成不动地。所以你现在还只证到个人的小识体,还只是刚刚开始识与意的分离。因为意是思维作用,识只有识别作用,所以你认为这个识就是本体的觉,就是“如来藏性”,这是完全错误的。当你再进入更高境界时,当觉出现时,你会观察到这个识也象表层的意一样是一种功用,只不过表现为识别之性,没有“思维”,这个识也类似于念一样是会动的,只是速度极快,快到在你的层次里根本感觉不出来,所以你觉得它如如不动。
关于诸境界更详细论述请看:
1、《修炼实纪》20130210实证完毕四禅九定及般若波罗密多》
2017.05.31